手机禁入学校 家校双方还需做什么

图片
长沙市开福区第一中学学生正在用爱心电话和家人联系。学校 供图
新闻前奏
这样布置作业,不允许!教育部的规定来了
如今智能手机已经很普及了,连小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手机,在学校里能不能用呢?是否允许教师利用手机布置作业?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同时,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当下,老师用手机布置作业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2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记者走访了部分师生、家长,听听他们的看法。
■记者 杨斯涵 刘镇东 黄京
调查
用手机布置作业
正反双方各有理
“我们小时候上学,都是老师将作业写在黑板上,我们进行抄写,哪像现在,老师将作业发送到手机上,孩子们回家要做什么还得我们来说。”2月1日,家住长沙市岳麓区钰龙天下小区的肖晓向记者吐槽道,班级QQ群、微信群、家校平台……每天她都“穿梭”在各个群和App上接收作业,“今天老师可能在QQ上发,明天可能是微信群,不敢遗漏任何一个环节,生怕孩子的作业有遗漏受批评。”肖晓说,要是能够回到以前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好了,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家长也会轻松一些。
和肖晓一样,家长李爽也更喜欢传统的黑板作业,既保证了作业的完整,也让孩子们通过自己抄写作业,有了作业任务的意识,不再一味地依靠手机或者家长,同时,也能更好地让孩子们练习书写。“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有的家长能够按时把手机作业传递给孩子,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的关系,无法把作业准时传给孩子。”
当然也有家长觉得手机布置作业其实也挺好,“黑板也要写,家长群也发。这样孩子写完,家长就能看一下到底写没写完、有没有写对。起码知道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孩子有没有完成。做了与不会做、做错了是两码事。”家住湘江世纪城的林丽就认为家长通过班级群发布的作业,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
措施
发放家校联系本,设立爱心电话
“在学校,我们不鼓励教师用手机布置作业。”长沙市开福区第一中学校长阮南阳认为,学生频繁使用手机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视力,还会形成学生的学习惰性,“现在手机上有很多App,只要将试题上传,答案便会出现在屏幕上,这样学生就不会自己认真思考,同时,在这些App里还有很多小游戏出现,对于自控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就会很容易被吸引。”
记者了解到,开福区第一中学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每个学生都免费提供一个家校联系本,里面包含有“今日作业”、“每日学习感悟”、“家长学习交流”、“师生交流”等。“老师每天会将作业布置到黑板上,让学生抄写。”同时,为了不让学生带手机进校园,学校还出资金近3万元,在全校范围内安装了近30个爱心电话,方便学生在校与家长联系。
无独有偶,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也设置了公用电话,学生可通过一卡通与家长进行联系,也可以借用班主任的电话联系。“学校在携带手机相关方面有明令禁止,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该校教育处主任邹俊仪告诉记者,学校还专门设有保险箱,为携带手机的学生保管手机。
邹俊仪认为,中小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差,随着智能时代的来临,孩子总能被五花八门的网络世界所吸引,既耽误学生学习,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学校布置作业基本以书面作业为主,用手机布置作业或写作业,容易分散孩子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同时,家长也需正确引导孩子使用手机。”
部门说法
打卡“人人通”
小学阶段不做要求
“寒假期间,每周要在人人通上打卡四次,不打卡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小升初,这简直就是为难家长。”“3-6年级的学生,每周要在人人通的学习中心上课两次,每次不得少于30分钟,这不就是在手机上给孩子布置作业么?”近日,当《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出台后,立马引发家长热议,不少家长电话致电本报咨询,长沙中小学学习平台“人人通”中的打卡和在线学习是否一定要继续?这是否会影响到孩子的小学升初中?
“人人通相当于是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上传到平台,形成自己的成长档案,这个是自主选择。”长沙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肖碧芳告诉记者,人人通上的打卡记录不会对学生“小升初”产生影响。
记者了解到,长沙市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集日常管理、在线学习、成长记录、作业布置于一体,综合应用,实名制操作,同时也是一个公益性在线学习平台。如今,长沙各中小学都已开通人人通账号,对于中学来说,是一种记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依据之一,但目前在小学并未做强制要求。
专家说法
孩子用手机应“拿得起放得下”
美国某大学对世界上10个国家1000名学生进行了24小时“无媒体”体验实验,让他们在一天之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经历了这个项目的大部分学生表示,失去了手机让他们“坐卧难安”,表现出烦躁、不安、紧张、消沉等负面情绪,很多人甚至没有完成整个项目。
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恒柱介绍,管控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已成世界共识。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者课堂,有的规定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使用手机,芬兰禁止向初三以下的学生销售手机。
张恒柱建议,有效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可通过管理、诊断、教育三步法。一是管理。通过家长、学生、教师三方一起制定共同的手机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在学校、家庭都能遵守规定,慢慢养成良好习惯。同时开展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给孩子提供比较合适的宣泄压力的渠道,让孩子慢慢地放下手机去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二是诊断。分析“手机对这个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没办法放下手机背后的成长诉求是什么”等问题,增加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教育。要入情入理,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要把手机使用管理当成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契机,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认为,要通过手机使用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规则意识,帮助他们提升信息素养,学会网络礼仪。
专家建议,制定手机使用管理规则要全班师生或全家人一起讨论,并形成公约。班级制定的公约要跟家长达成共识,让学生在家使用手机的要求跟在学校尽量保持一致,提高家校协同配合的教育效果。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规则一经制定,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帮助学生养成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并形成依照规则行事的良好习惯。
学会正确使用手机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当下教育的一部分。王殿军说,手机曾经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未来,我们很难预测孩子的人生会出现哪些更新的工具、更新的事物。现在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和管理手机,那么将来学生走上社会,才有可能在面对更新的事物时做到正确驾驭、合理使用。
(三湘都市报综合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