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接种新冠疫苗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疫苗能遏制美国疫情吗?

我在接种了辉瑞公司的新冠疫苗第一针,接种后有一些轻度的反应。第一天主要是接种部位疼,还有一些头痛。第二天有头痛和疲倦乏力,第三天就好转了。总体来看,副作用还是比较轻微的。在美国,有一批人不愿意戴口罩,还有一批人不愿意接种疫苗,这些都为疫情的控制增加了不确定因素。无论怎样,希望明年上半年疫情能够得到控制。

北半球凛冬已至,许多欧美国家的新冠疫情仍不见好转,甚至有恶化趋势。某种意义上,疫苗成为了救命稻草,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截至当地时间23日,美国至少已有1008025人注射了第一剂新冠疫苗。

但自美国开始使用这批疫苗后,关于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分发问题接连引起讨论。对于种种疑问,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呼吸病学和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腾讯新闻知识官李京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疫苗接种情况,并结合自身体验和临床经验做出如下解答:

问题一:新冠疫苗的接种过程、细节和副作用感受是怎样的?

李京红:我们是12月14日接到通知,准备接收第一批辉瑞公司的新冠疫苗。当时,疫苗刚刚在12月10日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紧急使用。12月14日(周一)疫苗送到美国各个州的州政府。每个州都专门成立了疫苗分发委员会,专门负责分发疫苗。12月15日(周二),疫苗送到我们医院。12月16日(周三)开始为医护人员接种疫苗,急诊和 ICU 的医护人员是最早的一批接种者。我在12月17日上午接种了辉瑞公司的新冠疫苗第一针,接种后有一些轻度的反应。第一天主要是接种部位疼,还有一些头痛;第二天有头痛和疲倦乏力;第三天就好转了。接种后每天要到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网站上去填表汇报,是否有副作用,有什么症状,是不是影响工作和生活等。CDC网站上有实时更新,包括有多少人接种了疫苗,都有什么样的副作用。总体来看,近期副作用还是比较轻微的。

图片由李京红提供

问题二:目前您所在机构接种情况如何,这和您了解到的美国疫苗接种安排情况相符吗?

李京红:截止到12月22日,我们医院已有3100多人接种了疫苗。为了避免因为副作用而影响工作,每个科室有多少人接种是事先安排好的,分期分批,尽可能不影响科室的排班。有少数人因为疫苗的副作用需要休息,这个时候其他人就要顶班。周末也是全天接种,和平时一样。到目前为止,一线的医护人员已经基本全部完成疫苗接种了。现在是为医护人员接种,下一步是为养护中心,服务行业的人员接种,再下一步是全民接种。

图片由李京红提供

问题三:您怎么看mRNA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李京红:新冠mRNA疫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mRNA疫苗。这种疫苗本身就是新型疫苗,没有既往的经验可以参考。又加上这个疫苗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开发,时间上可以说是比较仓促,所以有人有一些担心,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想,关于近期的副作用,我作为较早接受疫苗的一员,可以用亲身体验告诉大家,副作用是比较轻微的。长期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关于这个疫苗的有效性,三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很好。疫苗接种分为两针,两针之间相隔三周。接种完第二针之后再过一周,疫苗的有效率达95%。这么高的有效率,作为第一个mRNA疫苗,实在是非常亮眼。最近有人说这个疫苗在亚裔人口中有效率低,只有75%。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在37700多人的临床试验中,亚裔人口只有4.3%,也就是1600多人。因为亚裔人口的数据太少,无法得出可靠的结论。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收集数据。

图片由李京红提供

问题四:您判断大概多久美国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有效控制疫情?

李京红:美国现在的新冠疫情实在是很糟,疫情蔓延太厉害了。近三周来,几乎每天都有二十万的新病人。我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所有的医院 ICU床位都几乎全满,而且绝大多数都是新冠病人。择期手术已经停止,情况比上半年糟糕多了。大多数居民从三月中旬开始就一直在家远距离学习工作,都九个多月了,也是在家呆烦了。11月下旬美国感恩节,有不少人旅行和聚会,直接导致疫情反弹。现在医院里住的这一波病人,都是感恩节期间感染了新冠的。马上就是圣诞节和新年,又会有旅行和聚会,所以我们预计到明年一月中下旬,会是更为艰难的时刻,对美国医疗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我所在的圣地亚哥市,今天宣布了战地医院 (Field Hospital)准备开张。 在这个艰难时刻,所有人都对疫苗寄予极大的期望,希望通过接种疫苗能够控制疫情。我也是这么期望的。现在辉瑞公司和Moderna公司的两种mRNA疫苗(后者12月18日获得 FDA批准紧急使用)都在加紧生产,预计到明年6月份之前完成所有美国民众的接种。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美国人表示,他们不想接种新冠疫苗,有些人还根本不相信新冠会威胁生命。所以医院特别鼓励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贴接种疫苗的照片,以鼓励民众接受疫苗。总之,有一批人不愿意戴口罩,还有一批人不愿意接种疫苗,这些都为疫情的控制增加了不确定因素。无论怎样,希望明年上半年疫情能够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