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为什么是野性都市?今晚揭秘!

深圳,是一座拥有
近两千万人口居住的城市
也是有着两万多个物种共生的
生态家园
前不久,白露时节,候鸟南迁
在深圳湾看鱼鸟嬉戏
已成深圳人的常态
图片
(▲深圳湾 图源:创新南山)
图片
讲述深圳自然故事
《野性都市》将在央视首
今天(9月13日)晚上19:23,讲述深圳自然故事的系列纪录片《野性都市》,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全国首播。
据了解,纪录片《野性都市》主要由《湾区庇护所》、《海岛食堂》、《郊野秀场》三集组成,讲述发生在都市方舟中的物种故事,探索现代都市里人与自然、人与其它生命可以构建的新型共生关系。
先看个预告片▼
第一集《湾区庇护所》
9月13日晚上19:23
导演:罗亚琴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数万只候鸟会来到深圳湾越冬。在这里,茂密的红树林为疲惫劳顿的迁徙者提供了藏身之所;广阔的滩涂为饥肠辘辘的跋涉者备好了充足的食物;上千万移民聚汇的城市,向远来的候鸟们张开了温暖善意的怀抱。
第二集《海岛食堂》
9月14日晚上19:23
导演:殷秀明
内伶仃岛,是深圳87个岛屿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在这座紧邻都市的海岛,1200多种生命在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它们是如何编写自己的菜单,又是如何得到它们钟意的食物呢?
第三集《郊野秀场》
9月15日晚上19:23
导演:易进、曲赟
马峦山郊野公园,是深圳第一个郊野公园。郊野作为都市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链接溪流、山地、丛林,无数身怀绝技的动物也隐居于此,肆意展示着生存秀,借此感谢人类留出了一片片悉心呵护的郊野,让万物寄居、觅食、狩猎、逃生、求偶、繁衍。
为什么是深圳?
《野性都市》主创团队揭秘
《野性都市》历时五年打磨,前期策划一年,拍摄时间跨越四年,记录深圳生态的变化。主创团队不到20人、平均年龄30岁。
“为什么是深圳?”,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把这个问题,抛向了《野性都市》纪录片制片人郭倩。
图片
在郭倩看来,深圳在几个大城市里显得很特别,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山川湖海等生态环境也非常完善,所以在纪录片当中选择了深圳湾、内伶仃岛、郊野公园这三个不同的生态环境来呈现。
和其他纪录片不同,生态环境纪录片除了导演、摄影等常规的制作人员,最核心的还是各种各样的自然学专家,比如鸟类、昆虫、两栖动物等专家。
图片
郭倩表示,在长期的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也切身感受到了深圳环境的变化。首先是肉眼可见、直击人心的改变:看到的物种越来越多了,除了数量多,也发现了一些新物种。
“深圳湾的鸟和鱼越来越多,个头也更大了。以前没有看到过的鸬鹚‘大军’出现了,马峦山你能发现的蝴蝶、蜻蜓的数量变多了,内伶仃岛上的猴子更不用说,那就是它们的乐园”,郭倩说。
图片
多样的陆地生命
然后是人的观念的变化。郭倩开玩笑地说,制作团队在最早拍摄的时候,围观市民看到了一个物种,首先想到的是能吃吗?后来慢慢地变成能喂它吗?“大家对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之后,就会想着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如何观察它、记录它,慢慢变成如何爱护它”。
对于生态自然类的纪录片的拍摄艰难程度,《野性都市》分集《郊野秀场》导演易进用了三个“难”来形容,“认识难”“发现难”“拍好难”。“从2015年开始调研,在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坪山很多地方的物种都很难找到,因为山太多了,都是人们很难到达的地方”,他说。
图片
但是这些难题都在拍摄过程当中被一一消化了。易进说,“其实政府也一起在努力,修了很多跟自然相结合的步道,为拍摄提供了便利,也为深圳市民提供了更近距离地观测这些物种的机会,比如香港瘰螈,你能够感受到一些自然生命的状态,去体会稀有生物独有的魅力”。
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表示,这部纪录片画面非常美,深圳城市面积虽小,但自然生命物种多彩多样,就更加立体地凸显了这个城市迷人的地方。
在他看来,现代都市和自然野性并不对立,深圳近两千万人口和两万多个物种共生在一个环境,天上飞的鸟、地上飞的蝴蝶、海里游的鱼等各种各样的生命,它们生活状态,也标志着每个人的生活状态。这些生命物种所依赖的东西,比如空气、水、植被等,也和人的生活品质相连,并不矛盾。
深圳的生态守护者
用心守护自然环境
《野性都市》的第一集《湾区庇护所》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出品。9月13日,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南山大队大队长田正向记者,说起了他们与深圳湾的故事。
图片
2014年之前,深圳湾还没有成立禁渔区,当时海上有很多非法捕捞的人。深圳湾的鱼类品种丰富,为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执法支队很快就向省里申请了禁渔区,如今已经是第二次续期。
“深圳湾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候鸟在这边过冬,鸟类繁多,经常聚集在涵洞口,引起深圳市民前来围观,如今已成为深圳的一张生态名片”,他说道。
《野性都市》的第二集《海岛食堂》由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出品。内伶仃岛是深圳管辖的一座无居民海岛,也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深圳51个海岛中面积最大的一个,2014年入选为“广东十大美丽海岛”。
图片
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孟琪介绍,内伶仃岛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就被划定为自然保护区,是深圳繁华都市里的一片净土。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猕猴及生境。
而拍摄这部专题片主要目的,就是让广大市民跟随镜头走进内伶仃岛,领略美丽的海岛风光,加深对自然、生态保护的了解。同时,通过岛屿风景、自然生态、人文特色、相关人物采访、历史文献资料等将内伶仃岛的历史记录下来,为内伶仃岛的科普教育宣传留下珍贵的影像记忆。
图片
深圳多元的生态环境
让各类动植物安家
生机盎然是深圳。在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生态交响曲。
图片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你可以在深圳湾看见鱼群齐跃的景象。
图片
在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看鸟儿在滩涂上嬉戏、起舞… …
以鸟为例,尽管深圳面积仅为全国的近五千分之一,但在深圳已发现的鸟种是全国已发现鸟种的四分之一。
每到迁徙季节,数以十万计的候鸟在深圳过冬或休憩,鸟群飞过的壮观场景,与深圳的钢铁森林相映成趣。
据了解,来深圳越冬的候鸟种类多达189种,包括鹭、鸥、鹬、鸭等,其中20多种属于国际、国内重点保护珍稀品种,不乏黑脸琵鹭、黑嘴鸥等极度珍稀鸟类。
图片
图片
图片
除了鸟类,多种国家保护动物的身影同样能够在深圳找到。
小灵猫、中华穿山甲等15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深圳繁衍生息,2019-2020年,深圳的野外监测拍摄到中华穿山甲活动的影像。
豹猫、猕猴、白胸翡翠等78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在这里生活栖息。
除了动物,植物的风采,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深圳的植物,依山傍海。在大鹏新区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上百年的天然古银叶树群落扎根于大鹏海岸,树龄200年以上的有近30棵。
广义上说,这片1997.4公里的土地,为成千上万个生命物种提供了栖息的家园,而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种。
图片
此时此刻,在我们生活的城市,有野生维管植物2806种,本土陆域野生脊椎动物585种,潮间带生物115种,渔业资源139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109种。
从以上的多组数据可以看出,深圳生物种类繁多,这也为纪录片《野性都市》 的拍摄提供了重要素材。
图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深圳做法
体现出深圳生物多样性组组数据的背后,离不开这座城市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目标。这其中包括森林的养护、治污除霾、垃圾处理等方面。
深圳将全市上百万亩森林划分为责任网格,每个网络均对应基层的监管员和护林员,打通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最后一公里”。
坚持“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深圳累计投入超1500亿元,拆除沿河违建134万平方米。2019年底,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
图片
(图源: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
打造“公园里的城市”。深圳现有各类公园1238个,市民出门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公园,5公里可达自然公园,全市森林覆盖率约40%。
保护生物多样性。深圳拥有各类自然保护地27个,约有3万个物种累计恢复红树林湿地超135公顷。作为重要的候鸟迁徙越冬地和中转站,每年有数万只候鸟来深休憩,全市鸟类种类数占全国的1/4 。
此前,深圳市生态环境局还发布了《深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为愿景,以实现“山清水秀、鱼翔浅底、鸥鹭齐飞”为奋斗目标,计划到2025年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守护生物多样性
就是守护家园与未来
深圳的自然故事未完待续…
记者 / 唐萍 庞诗凡 李雄飞 李祥菲
部分内容来源 / 深圳发布
编辑 / 杨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