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城乡发展“充电

北京日报客户端 | 实习记者 何蕊
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帮助农产提质增收;监测自然灾害风险,保护北京中轴线;返乡为自建房“体检”,助力家乡建设发展……今年暑假,在京高校大学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子结合专业所学,为城乡发展和自身成长“充电”。
文化助农振兴乡村建设
这个暑假,来自北京高校的100支实践团队入选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他们奔赴全国22个省份的119个乡村开展社会实践,以文化兴农、科技支农、智慧助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清华大学医学生远赴湖南省溆浦县山背村联合当地医院开展义诊活动,面向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患者“送医上门”进行体格检查,还对慢性病患者进行了宣教和健康科普。北京林业大学学生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红旗村,为该村设计了体育文化广场景观,绿化、体育设施、电影幕布等一应俱全,学生们还在村口的土墙上绘制了一幅美丽的墙绘作品,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北京农学院在房山区蒲洼乡建设了一个智能蜂场,研发出可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信息的智能蜂箱,帮助蜂农减少了50%的人工消耗,蜂蜜产量也翻了一番。
高校智慧助力中轴线申遗
国家文物局日前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多所在京高校也将保护北京中轴线相关活动列入了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中,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成立了中轴线自然灾害风险监测实践团,围绕不可移动文物本体脆弱性、洪涝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等进行评估,为保护北京中轴线上的文物提供智力支持。该校实践团师生还联合北京图书大厦在暑期推出了科普研学活动,邀请北京建筑历史文化专家带领中小学生探索古代建筑斗拱,科普北京中轴线文化。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师生挖掘中轴线建筑群的文化内涵,开展了以中轴线文化为线索的中小学“双减”服务课程的研发与创新,带领中小学生“云游”北京中轴线。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利用暑期制作了“中轴线的智慧”系列视频作品,用汉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等七种语言,讲述永定门、钟鼓楼等中轴线古建筑的故事。
大学生返乡为家乡“代言”
利用暑假,大学生们回到家乡开展社会实践,利用专业所学,与家乡共同成长。北京联合大学组织学生实践团回乡调研,关注家乡历史沿革、传统文化、自然风情等,找到最能展现家乡特点的地标或物品,用镜头记录并分享,为家乡代言。北京建筑大学组织返乡学生为城乡自建房做“体检”,学生协助地方工作团队,摸排调研存在地基不牢、结构不合理、违规施工、建材品质低劣等问题的自建房,利用专业知识为化解风险隐患出谋划策。
北京物资学院为返乡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实践选择,鼓励学生在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的公益岗位,开展扶弱助残、课业辅导等志愿服务工作,支持涉农专业学生到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参加实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7名在京学生组成了“星星守护”实践团,深入本市各大社区,了解和帮助自闭症儿童及家庭,还以线上线下宣讲的形式,呼吁社会关注自闭症群体,为自闭症患者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