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7项重点举措守护农牧民“钱袋子”

央广网西宁8月7日消息(记者 汪晓青)记者近日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疫情等多重影响下农牧民收入增势缓慢的形势,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综合施策,抢抓农牧业生产黄金季,实施了粮油增产、养殖增效、蔬菜提质、产业融合等7项重点措施,全力推进产业提质增效,保障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小麦成熟(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青海省农业农村部门深挖粮油增产潜力,抓好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建设360个百亩攻关田、110个千亩示范田、16个万亩创建田。落实“一喷三防”,抓好小麦条锈病、油菜角野螟、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治。加强与气象部门会商,强化洪涝、冰雹等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机械化水平,抢收快打,确保粮食总产达到109万吨以上、油料总产达到30万吨以上。

生猪养殖(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多举措增加养殖效益,加快建设千头牦牛、千只藏羊生产基地,推广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面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分群饲养、组群补饲,积极发展生猪、肉牛肉羊、种草养育、牧繁农育,确保全年牛羊出栏突破900万头只、生猪出栏78万头以上。实施奶农合作社建设项目,引导脱贫农户开展肉鸡养殖,发展林下家禽养殖基地。实施“粮改饲”、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推广粮草轮作、豆禾混播,引导饲草生产多元化、规模化。

在蔬菜种植方面,不断提升蔬菜生产水平,改造提升5000栋旧棚,提高设施农业种植率,创建一批蔬菜标准园,加快发展特色菜、精细菜、反季节蔬菜,建立日光温室、拱棚设施种植与露地栽培结合的周年供应结构。

乡村花海(央广网记者 汪晓青 摄)

推动产业融合,依托国家级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平台,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牧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牧户”等发展模式,分工协作、一二三产融合、全产业发展,形成市州有销售平台,县(市、区)有产业园,乡镇有产业基地,村社有车间工坊,农户有致富项目的产业体系。

因地制宜发挥特长,大力发展乡土特色产业。多部门联动缓解“拉面”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力发展青绣、唐卡、石刻、剪纸等具有青海特色民间传统手工业。加大土地流转、托管力度,发展青绣工坊、特色养殖,做好黄菇、蕨麻等特色产业。强化生态畜牧业转型升级,壮大车间、工坊、采集业,挖掘冬虫夏草品牌的增收潜力,进一步提高经营性收入。

大葱种植(央广网发 汪晓青 摄)

同时,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建设田间初加工设施,完善仓储、加工、物流产业链条,增加田间地头冷链设施。鼓励龙头企业在收割季节深入基地收购油料、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动员5369、西北骄、可可西里等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牧户、合作社签订稳定的购销机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生态田园游、乡村游、特色采摘业,鼓励因地制宜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

此外,积极畅通农畜产品销售流通,借助“青洽会”、农业展览会、农民丰收节等大力宣传推介,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在东部沿海城市建立销售窗口,打造牦牛、青稞、藜麦总部经济基地。加强与农民合作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销对接,积极推广线上销售,打通农畜产品销售的“快车道”。组织农技人员利用微信、农技推广APP开展线上指导服务,拓宽农产品交易渠道,增加农畜产品交易规模,促进农产品产得好、运得畅、销得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