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的高温天,上海户外职工为何不愿进爱心接力站?

作者童其君系中国知名时事评论员

进入7月,上海持续高温。7月13日,上海最高气温达40.9℃,更是追平了有气象记录以来(1873年以来)的最高气温纪录。环卫工人、快递和外卖“小哥”、协管员,这些户外工作者有地方喝水、有地方避暑吗?分布在上海各处的1000余家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7月20日,38℃的高温天,记者以一名配送员的身份,一路探访了长宁、普陀、静安、虹口4区的10家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却发现户外职工们宁愿躲在树荫下,也没有进入爱心接力站,这是为什么呢?(7月25日东方网)

上海户外职工为何不愿进爱心接力站的原因是什么?我的答案还是摆设。

爱心接力站就是为户外职工提供饮水机、冰箱、微波炉、桌椅等措施的站点。爱心接力站听起来很美,目的是让户外职工拥有“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累可歇脚、渴可饮水、有书读、有课听”的“温暖小家”,但现状下却很难实现,大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记者跑10个站点不见一人,使用者只有记者孤零零的一个人。爱心接力站原本是专门为户外职工提供服务的,然而成了摆设。许多外卖小哥、市容工作者宁愿在树荫下避暑乘凉,也没有进入爱心接力站。这是为什么呢?一是一些快递、外卖“小哥”根本就不知道爱心接力站在哪儿,甚至根本不知道爱心接力站的存在。二是因为“不想进”。“不想进”的背后则是“人家要扫码,人家讲话就说,万一你在外面不小心(感染新冠),人家说这种话就是不让我们进去啊。”的傲慢与偏见。自然而然地,户外职工”不受嗟来之食“。

爱心接力站没有倒也罢了,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最好,要利民便民。可如今,这些爱心接力站由于是借疫情来说道的“‘不想进’背后的另一层含义:‘不好进’”拒人于千里之外可望而不可即,让管理员独享,而让户外职工不愿进、不好进,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也有损城市形象。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会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说的办。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部分爱心接力站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因此,如何让爱心接力站长效地为户外职工服务,真正为民所用,而不是中看不中用,让爱心接力站发挥最大的效用。而由此推衍开来,不便民的城乡基础设施不在少数,如九曲十八弯的盲道,薄如纸片的窨井盖、迷宫般的立交桥指示牌、拼错英文单词的指示牌、只有几秒的绿灯等等,这些都是相关部门理应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接地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