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笔勾绘浙江非遗地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非遗故事也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智库专家王其全,自2004年开始进入非遗领域,从事非遗保护实践与研究多年,长期致力于非遗宣传传播及普及教育。今日选刊王其全及中国美术学院硕士、武汉传媒学院讲师宋艳妮编写绘制的浙江省一百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精美有趣的插画与大家一起了解非遗产生背景、造型艺术、工艺特色和文化故事,认识祖先留下的文化珍宝。
//
图片
济公传说(民间文学)
南宋早期,道济降生于天台,佯狂济世,人称“济癫”。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明清以来,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故事,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2006年,济公传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畲族民歌(传统音乐)
畲族民歌,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畲民自称“山哈”,擅对山歌,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为媒,以歌相贺,甚至以歌当哭。一盘一答之中,饱含着民族的信仰崇拜乃至丰富的风尚习俗。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方式。“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畲族民歌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2008年,景宁畲族民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泰顺畲族民歌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长兴百叶龙(传统舞蹈)
百叶龙,是浙江长兴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百叶龙构思奇巧,变幻奇妙。先以荷花朵朵,祥云片片,蝶戏莲间,妙舞柔姿;至“荷花变龙”,神龙突现,荷化龙身,蝶化龙尾,令人赏心悦目。1980年进京演出的百叶龙,龙鳞由900多片粉红色花瓣缀结,龙躯由81朵斗大荷花分9段层层联接延伸,每段9朵荷花,每朵用63片布或透明的双条彩绉制成的花瓣叠成,龙躯长16米。当两只蝴蝶在荷塘边漫舞时,龙尾是蝴蝶,当一朵大荷花和彩蝶紧跟时,随着雷声大作,荷花变成巨龙,蝴蝶又转眼变成了刚劲有力的龙尾,与龙躯衔接。整条百叶龙的各个部位都具双重性质,既是龙躯、龙头又是荷花。别具一格、设计巧妙的道具,使“百叶龙”更具江南神韵和独特意境,堪称“江南一绝”。2006年,长兴百叶龙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淳安竹马(传统舞蹈)
淳安竹马,俗称“跳竹马”,是流传于浙江淳安一带的传统舞蹈。表演时,表演者将马首系于身前,马臀系于身后。一个竹马班通常有红、绿、黄、白、黑五马,常由三男两女或两男三女组成,五人饰成戏曲人物模样,左手抓马颈,右手执马鞭,作各种舞蹈动作和交换队形的表演,并伴以锣鼓(俗称竹马锣鼓),阵式少者数十阵,多者一百零八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是我国传统舞蹈尤其是竹马类舞蹈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2014年,淳安竹马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海宁皮影戏(传统戏剧)
海宁皮影戏是江南皮影戏的典型代表,南宋时期自北方流入后,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海宁皮影戏既保留了北方皮影戏演艺、声腔、造型、舞美等方面的传统样式和表演精华,又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海宁皮影的人像用羊皮或牛皮为材料,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有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族民间艺术特色。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来 源 |美术报
编 辑 |邢 珂 莫绮莹
责 编 |方 舟
终 审 |丁红旗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 NEWS CENTER
CAA融媒体工作室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原标题:《艺笔勾绘浙江非遗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