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三动”促“三变” 让乡村“活”起来

“三动”促“三变” 让乡村“活”起来

——大通区打造省级农村“三变”改革示范村的探索与实践

近日,记者前往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采访,被“高塘人家”田园综合体项目吸引眼球:小木屋掩映在花丛中,四周被水环绕;不远处的池塘里,鱼儿在嬉戏,仿若世外桃源。

“‘高塘人家’田园综合体,是村里引入的集生态农业、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市财政局驻河沿村工作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规划建设水产养殖区、生态种植区,配套建设停车场、餐厅、休闲娱乐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休闲旅游度假区,即将开园。

王三磊 摄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近年来,大通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农村改革重要论述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将“三变”改革作为推进农村组织形态革命性探索、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路径,在河沿村探索出“三动”促“三变”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农村“三变”改革实践之路。2022年,河沿村被省农业农村厅列入全省农村“三变”改革典型示范村。

组织推动、积极求变,增强改革引领力

推进“三变”改革,党建引领是关键。大通区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区委负责人、乡党委负责人、村书记三级责任体系,由区委负责人亲自包保河沿村乡村振兴工作,带头包三户脱贫户,带领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更好发挥引领和保障作用。市财政局向河沿村派出专班骨干,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坚持吃住在村,与村干部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持择优原则,把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2021年换届从致富带头人中新选党支部委员2名。推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队伍整体能力素质。建立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3项,严格执行农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拓展“阳光村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2021年1月,河沿村党支部荣获淮南市级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

王三磊 摄

产业带动、借力谋变,提升发展硬实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大通区持续推动“三变”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推动生产要素聚集和优化,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潜能。2014年以来,河沿村项目建设总计27个,投入资金约204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个,涉及资金约1110万元;产业发展项目9个,涉及资金约930万元。流转土地20亩建设农产品种植标准化园区,通过公开招租的方式进行经营,每年向河沿村委会交租金4.5万元。新建粮食烘干厂,项目已建成采取包干租赁方式实现收益,每年向河沿村委会交租金10万元。积极谋划塘下1200亩土地的整体流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社会投资1.2亿元分三期建设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目前项目(一期)已基本完工。大力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依托安徽景氏贸易有限公司,引导农产品渠道升级,积极带动沿湖生态园、草莓标准化种植园发展农村电商,引导农户开展标准化、产业化生产,把无公害草莓、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既保障了产品品质,同时降低农民生产风险。目前已带动企业基地参与电商销售20多家。

政社互动、合力蜕变,激活发展新活力

河沿村是远近闻名的“草莓特色村”。该村依托草莓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政府建设+群众租赁+双方受益”的模式,做好草莓“文章”。2017年以来,在大通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沿村流转土地260亩建设草莓种植标准化大棚,新建总面积11.6万平方米的草莓大棚147栋,通过公开招租的方式进行经营,每年向河沿村委会交租金60万元以上,村里又拿出部分收益进行分红。通过村社互动模式发展,河沿村级集体经济从2016年的0.4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91.4万元。2021年,根据大通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评奖惩办法(试行)》,对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30万元的村,村干部月生活补贴分别增加1000、600元,绩效奖励相应增长,有效激发了村组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资源活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好起来。“三变”改革激活了河沿村发展“一池水”,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讯员 刘正则 蔡 恒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庆磊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请作者联系我们以便支付稿酬

责编 童飞飞 实习生 苏津璇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