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喽!科技如何助力“麦”向丰收?

产量怎么样

科技来帮忙

近年来

物联网、卫星定位、智能控制等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一大批自带“黑科技”的

先进农机具和农业新模式

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农业“智造”

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

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现在正是夏粮收获的季节

小麦从以前的的亩产400公斤

到亩产500公斤、600公斤

甚至到现在的亩产800公斤以上

这其中科技帮了多少忙呢?

▲ 完整视频

《聚焦三农 | 丰收喽 看科技》

管理“粗放” 产量不降反增

我们都知道小麦是“喝水大户”,河北省又是华北平原的大漏斗,水资源紧缺。记者来到河北省辛集市了解到,当地一直在研发节水的小麦品种,从以前的春季浇四水,到现在春季浇两水就可以实现稳产、丰产,最高的亩产能够达到800多公斤以上。那么,这其中蕴含着哪些科技力量?

河北省辛集市裕民粮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夏建勋

今年咱们自己有700多亩地,全部都是种的“马兰1号”节水小麦,托管的有4000多亩地,有将近一半是“马兰1号”,还有另外一个节水品种。

夏建勋2016年就开始种植节水的小麦品种了,他告诉记者,现在80%的种植户都在种植节水小麦。

由于地下水开采水平远远高于水资源的补给,华北平原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其中大部分地下水的漏斗区域又集中在河北省。目前来看,河北省形成的20多个地下水漏斗区已经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特大的地下水降落区。河北省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532mm,人均307m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全省年水资源可利用量基本远远低于总用水量。而小麦又是一个“喝水大户”,北方小麦生长期间处于干旱季节,主要靠灌溉来满足小麦的需水,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的50%,小麦生产需求与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河北省辛集市裕民粮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夏建勋

三月底浇一水,四月底、五一再浇第二水就可以了。

夏建勋说,以前种小麦,春季要在返青期、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各浇一水,一共浇四水。自打种上节水小麦,现在只在拔节期和扬花期各浇一水就可以了。

河北省辛集市裕民粮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夏建勋

大约一亩地,节约了六七十元钱的成本。

水费加上人工费,算下来每亩地能节约六七十元,这对于种粮大户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水浇得少了,那产量会降低吗?

河北省辛集市裕民粮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夏建勋

今年试种高产的地块,我感觉亩产是800多公斤,1600多斤。亩穗数达到50多万,平均产量能够稳定在每亩600多公斤以上。

夏建勋告诉记者,在以前是七分管理三分种子,亩产在550公斤~600公斤左右。而现在种上节水小麦,种子成了七分种子,只需要三分管理,平均亩产就能到660公斤~700公斤。管理“粗放”了,产量却上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河北农业大学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甄文超

如果这种次生根多,它吸收能力强,它浪费的就少,利用的就多。它这些吸收到根系当中去,都会转移到地上部分,地上部分利用了它之后,形成籽粒,形成产量,这样的话利用的效率就高。

“会找水喝”的小麦

小麦高产的秘诀除了良种,还需要种植良法科技配合。“马兰1号”的根系发达,它的次生根在土壤耕作层的数量非常多,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肥。

河北农业大学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甄文超

通过水肥一体化的这种灌溉设备,通过测墒看它缺多少,通过控制这个灌水,让我们每一次的灌水量都保持在能够保存土壤水分的层次。

利用品种次生根发达的特点,通过测墒,什么时候缺就什么时候补,供需同量,缺多少补多少,根、水、肥空间同位,把水和肥控制在次生根分布的位置,这样就能更高效地使用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此外,它的初生根也比其他品种多2~3根,更能向土壤深层生长,最长能到地下2.5米左右,会自己找水喝。

河北农业大学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甄文超

在小麦返青之后,我们适当地控制春天第一次灌溉施肥的时间,目的是促使小麦的根系尽量地下扎。

根系发达也使它的抗倒伏能力更强。

河北农业大学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甄文超

另外也能够建成地上茎秆、叶片与地下根系很协调的灌层和根系的根灌关系,这样的话有利于形成高产。

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 郭进考

一立方米水,我们原来是生产1.2公斤小麦,我们现在品种也能达到2.3公斤以上每立方米水,所以这是一个真正的生物节水,这是真正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粮食,培育节水高产品种。这是我们一个方向,这也是河北省乃至于华北干旱区应该主攻的目标。

新装备助力新品种高产

新品种配合着新技术,同时更需要新装备的加入。安哲军的合作社今年种了1600多亩的节水小麦,近两年来,合作社从国内外引进了先进的一些农业机械,配套新品种和新技术。

河北省辛集市恒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安哲军

用种量比咱们国产的用种量要少,像往年我们小麦播种一般都是一亩用30斤、40斤的,而咱们现在一亩地里25斤到30斤就足够了,减少10到15斤左右。

节本增效的同时,撒种的深浅一致,小麦出苗更整齐。安哲军说,现在播种的株距更小,密度也就更大,能节约地块,播撒更多的种子。

河北省辛集市恒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安哲军

这个机器一个是有平整土地的功能,还有镇压的功能,所以这样的机器种出来的小麦,地块实现了土壤耕作层上实下虚,实现这些能保墒。

播种完毕之后再把土壤压实,能确保土壤里边水分不易挥发,起到节水、抗旱的功能,并且在冬季还能起到给小麦保温的作用。现在,无人驾驶、智慧灌溉等技术都加入到农机具中来,助力农业的高标准生产。

河北绿盾植保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霍彬

原来的时候浇地是需要我们的老技术人员,或者说我们的老专家去地里看看,看看什么时候需要浇水了,主要还是靠经验,没有数据的支撑。现在实行智能灌溉以后,我们从电脑上甚至从手机上一点,喷头自己就伸出来了,开始浇地。

河北省辛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贺

今年3月份,我们已经争创成了河北省首批农业示范园区,下一步我们还会争创国家农业产业园区,争取在2025年的时候,我们辛集市能够在小麦育种面积上突破30万亩,能够为全省、黄淮海地区乃至全国提供更多优质的种子。

科技助力农业发展

冬小麦节水新品种与配套技术集成应用攻克了节水品种不优质、不增产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小麦节水、省肥、简化、高产“四统一”,为破解华北地区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超采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在黄淮海地区,选育优质品种的工作也没有停下脚步。

安徽省阜阳市隆泰家庭农场负责人 张少清

这个麦子它是抗赤霉病、抗倒伏,而且产量还比较稳产,比我们前期种的“周麦”要好得多,穗子大而且没有病籽,看着就很干净。

安徽省阜阳市环宇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总经理 路广海

以前一亩地其他品种亩产也就是800斤、900斤,新品种一亩地可以达到500多公斤到600多公斤,也就是说比原来一亩地多增产150斤甚至到200斤左右。

种植户们告诉记者,现在种的这些小麦品种平均亩产都能达到1000斤到1200斤以上,高产的同时还稳产,品质也非常好。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马斐

颍州区区政府和省农科院作物所,与我们环宇粮油粮食公司,签订了三方协议,每年我们政府拿出来20万元,给作物所进行新品种的繁育。在2到3年内,我们颍州区繁育新品种1到2个,由颍州区命名,在我们颍州区进行推广。

受2021年秋汛影响,北方小麦晚播面积大、弱苗比例高。在春季田间管理期间,山东省启动了科技壮苗专项行动,组织全省农业科教力量开展巡回技术指导。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 王振林

晚播、增密、增肥、增管理,适当浅播,强化镇压,保证出苗质量好,在越冬、返青、早春这个阶段,我们抓促弱转壮、弱苗升级、科技壮苗,这个阶段核心的问题就是促分孽、促早发、保成穗。

在弱苗升级后,后期主要的田间管理就是抓好一喷三防,遏制病虫害的发生,达到保穗重的目的。

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 王振林

都是有籽粒的,每一排都是三个粒,营养合适、落黄好、养分转移得好,很饱满。

山东省平原县在2021年10月,提出创办“吨半粮”,即一亩地的夏粮和秋粮,两季收获粮食,亩产达到3000斤以上。在前期弱苗比例高的情况下,通过科技的手段促进弱苗升级,实现不减反增的效果,也为当地建设“吨半粮”打好坚实的基础。

河北省不断创新,实现了节水、增产两不误。数据显示,在1990年以前,一亩小麦浇一水需要300立方左右,灌溉次数能够达到6水,平均亩产却只有不到200公斤;而现在每亩小麦浇一水需水量在100立方左右,灌溉次数两水,平均亩产能够达到600公斤左右。

农业科技的进步

不止是提供大量先进的各类农具

育种科技、智慧灌溉、

科技壮苗等新技术

都为我们现代农业生产

提供了相当大的助力

还是那句话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不断进步

让生产更有动力

让农民更有底气

记者|李梓姗 摄像|刘树文、齐文明、李江杰

编辑、视频剪辑|杨虹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