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剑:经济政策如何“应出尽出”?

韩浩月赵
图片
编者按: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4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当前经济工作把舵定调,强调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5月底,国务院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确定六方面33项政策措施,还派出督查组对12个省份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各项政策加快落地。
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是明确要求。城市在防疫的同时如何稳增长?政策“应出尽出”究竟怎么出?红利如何真正直达市场主体?即日起,红星评论邀请权威专家学者撰文、访谈,分析经济形势,为稳增长建言献策。
图片
□苏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受疫情、国际局势变化超预期影响,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正常消费与生活也受到了负面冲击。
近期,为了稳定经济大盘,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确保运行在合理区间,一系列稳增长的经济政策出台,同时也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经济政策应出尽出,重点涉及市场主体的企业和消费者,也即是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共同推出保市场主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可从供求两侧同时出手
从宏观层面看,中央和各地已经推出了大量的政策。
笔者认为,围绕市场主体实施的供给端财政政策还可以包括:(1)继续减税降费。如计划2022年退税减税降费约2.64万亿元,其中约1.5万亿元用于增值税留抵退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服务收入、快递收派服务收入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实施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政策与小型微利企业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等;(2)实施员工薪资补贴计划,直达资金稳岗就业,如英国政府推出新冠疫情期间工作保留计划(CJRS),旨在避免企业大规模裁员,短期内帮助企业给付员工工资。
围绕市场主体实施的需求端财政政策还可以包括:(1)购置税减免政策。稳住市场主体,企业能够正常运转创造就业,失业率相应下降,创造收入解决终端消费;(2)直接发放消费券。如进行直接补贴和大规模的消费券政策;(3)发放失业救助金和其他直接补贴,直接提振居民需求。
围绕保市场主体,供给端货币政策还可以采取总量和结构性宽松,如我国国家担保基金4000亿元的再担保业务和英国出台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新冠疫情商业中断贷款计划”(CBILS)、针对较大企业的贷款计划(CLBILS),允许企业获得较高额度贷款,还款期限放长,同时政府为贷款人提供每笔贷款高额担保,并支付一定利息。在保市场主体的需求端货币政策方面,还可以继续降低房地产首付比例,降低基准利率;同时支持银行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在年内延期还本付息。
图片
保市场主体:不仅仅是大力补贴
根据当前各地推出的政策来看,财政政策力度从数据上看还有很大的发力空间。我们强调对企业的税费减免和递延,而一些国家更注重直接性的补贴。我国对居民的补贴主要关注就业补助资金、困难群众价格补贴等,而各国有较为多样的支持手段,包括多种一次性现金补贴、新增失业救济金、以及工资一定比例的补助等。
对此,由于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引发市场主体预期不佳,体现为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从而降低消费、企业减少投资性开支和雇佣支出。传统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正在减弱,可考虑结合采取非常规扩张型财政政策减弱市场主体预期不确定性,即各地可以设计在不同状态下兑现不同承诺的财政政策,以减弱未来不确定性程度,改善市场主体预期。
目前出台的疫情纾困政策在三个方面类似:(1)各地疫情纾困政策偏重企业,居民端纾困政策较为有限;(2)在企业纾困方式上,以减税降费为主;(3)在企业纾困对象上,偏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之后的政策还可从两个方面发力:(1)对服务业企业的支持需要加强;(2)在消费领域加强纾困力度。
疫情冲击下各地有积极性做各类保市场主体促需求的政策尝试,但客观条件或许存在财政能力的约束,因此更应该做好的是各地根据自身产业结构和财政支出能力,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纾困政策,如产业结构中服务业较高,会受疫情影响较大,那么更应该做的是把疫情尽快控制好,保住市场主体,让经济尽快正常运转起来,而不仅仅是大力补贴。
图片
发放消费券:搭配政策工具效果更好
目前来看,各地政府也通过发放消费券来促消费。发放消费券当然对经济有拉动作用。
从短期来看:(1)消费券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提振消费信心,活跃零售、餐饮、文旅、住宿、体育等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大领域的消费,激发消费热情,为加快市场复苏、稳定经济增长提供支撑。(2)消费券的发放可以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幅增加可选商品的消费,具有乘数效应。通常消费券都是以满减的形式发放,对大额商品的优惠力度更大,对于平常可买可不买的商品会觉得买到就是赚到,从而刺激消费金额成倍放大。(3)消费券也是一种变相的补贴,可以减轻低收入家庭的经济压力。那些灵活就业的低收入人群,对价格变化尤其敏感,消费券的发放可以直接惠及这部分群体。
从长期来看:消费券发放一方面可以培养居民的消费习惯,因为消费具有棘轮效应,另一方面消费券更多的是依附于电商平台,有助于线上消费进一步发展,不断拓宽消费的维度。
与此同时,发放消费券在拉动需求方面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消费券发放应该向低收入群体倾斜,这可能会需要花时间和成本去甄别低收入者;其次,消费券可能会跟消费者的正常消费产生替代,就是说本来花钱消费的消费品被用消费券购买了,但消费者节省的钱可能并没有用于别的消费,从而抑制了发放消费券的效果;此外,消费券是临时性政策,长期来看仅仅依靠发放消费券还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解决就业问题,实现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因此,像发放消费券这类增量政策工具是可行的,但为了发挥更好的效果,需要搭配现有的政策工具。比如消费方面,发放消费券的同时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收入分配制度、降低个人所得税等。
基建投资:发力方向可考虑能源、农业等
在拉动基建投资方面,由于基建投资不仅有助于直接拉动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还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上下游的投资与产品需求、为其他经济生产提供便利。因此,后续的发力方向和重点可以考虑如下:
第一,交通基础设施,尤其需要加大事关运输关键环节、能够促进供应链稳定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例如,港口、铁路以及关键枢纽的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从而促进要素正常流通、促进经济正常生产与高效运转。
第二,能源基础设施,尤其需要加大电厂、电网、油田勘探开发、海上风电、光伏、生物质能、储能等能源基础设施,从而保障基本能源供应的稳定。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中国经济短期能够拉动需求,长期看能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因此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切的。
第三,产业园区设施,尤其是需要统筹推进高新技术示范园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加大产业园的建设投入来盘活存量资产和土地,带动企业生产与居民就业水平的提升。
第四,农业基础设施建,尤其是要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以及气象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从而保障粮食生产的正常进行。
编辑 尹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