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筛查一定要做!青田3岁以下儿童自闭症免费筛查项目启动啦~

自闭症患儿

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尽早确诊自闭症并及时干预

在患儿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

今日,我县举行

3岁以下儿童自闭症免费筛查项目启动仪式

这也是我县实施“健康青田”

深化卫生服务内涵

保障儿童健康的重大举措

早发现 早干预

会上,青田文英公益基金会和县卫健局、县妇计中心为项目启动进行了揭牌。即日起,我县率先在全市开展0-3岁儿童自闭症免费筛查活动,筛查费用由青田文英公益基金专项提供。

据了解,自闭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广泛性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发病率在0.5%-1%左右,截至2021年,县残联登记全县2-8周岁自闭症患儿有96名。通过对全县所有16-30月龄儿童进行一次自闭症量表筛查,将筛查工作与儿童保健工作有机结合,确保自闭症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升患儿全方面能力,降低家庭和社会负担。

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主任 叶巧玉

接下去,将对全县16个月龄到30个月龄的孩子进行自闭症免费筛查。初筛是在全县各个乡镇(街道)儿保门诊。如果初筛异常,将会转到县妇计中心儿保门诊进行复筛,如果复筛再有异常,会转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诊断。

小编也为大家准备了

一些自闭症相关知识

让我们一起走进

他们的世界

↓↓↓

自闭症的由来

自闭症的概念1943年由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首次提出,自闭症在医学上也称孤独症,与唐氏综合征等疾病不同,自闭症不会影响患者的面容,因此,自闭症患者容貌与正常人没有区别。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现业内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使用术语“孤独症谱系障碍“

随着社会对孤独症关注度的提高,大家对“自闭症”“孤独症”这些字眼并不陌生,但对这疾病本身的认识仍存在很多误解,临床上很多家长谈“自闭症”“孤独症”色变。但其实呢?

自闭症≠性格孤僻

自闭症≠天才

自闭症≠语言发育障碍

自闭症≠弱智

自闭症≠终身残疾

自闭症≠精神病

为什么会得自闭症?

自闭症的病因并不单一,可能由遗传与环境的多种病因综合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导致患儿发病。

1

遗传

遗传因素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作用已明确,常染色体2号和7号上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相关基因,约15%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家系研究发现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同胞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为50%,孤独症谱系障碍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患病率分别为96%和27%。

02

神经递质

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失调与孤独症谱系障碍有关,例如,研究发现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和γ-氨基丁酸抑制系统异常。

3

免疫系统异常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免疫系统可能存在缺陷,如有研究发现胎儿的淋巴细胞对母亲抗体产生反应,导致胎儿神经系统受损的可能性增加。

自闭症早期“五不”行为

不看或少看,不应或少应,不指或少指,不语或少语,以及不恰当的使用物品和不恰当的言语表达。“五不”是自闭症最早期的表现。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其中1-2样,一定要特别注意,及时找医生进行诊断。

1

“不看”

自闭症的孩子在很早期的时候,大概在婴儿期,比如8、9个月的时候,家长会发现孩子根本不和父母对视,比如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孩子说话的时候,发现孩子不会用眼睛看自己。

02

“不应”

指家里人叫这个孩子的时候,他不会回头看,也不会回应爸爸妈妈。

03

“不指”

指不会用手指,简单的说是指没有姿势语言,因为小儿不会说话的时候,可以用动作表示同意还是不同意,但是自闭症的孩子不同意的时候不会摇头,同意的时候不会点头,有需求的时候,也不会用手指指向自己需要的东西。

4

“不说”

指不会主动使用语言,不会用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也不会与人对话。

05

“不当”

指孩子的行为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行为方式非常奇特,让人感到非常难以理解,比如非常多动,有的时候玩不是玩具的东西,比如反复开关水龙头,反复开关门,反复用手想去转动电扇,总的来说,自闭症孩子的行为模式与年龄非常不符。

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请注意

1、早发现,早干预

是目前公认的策略。所以,当您的孩子有以下任何一方面的发育落后:如目光交流、开口说话、社交、游戏玩耍水平、运动等,或者有任一种与其他孩子明显不同,如:狭隘或特殊的兴趣、玩具特殊玩法、环境适应困难等,您都需要立即行动起来,尽早进行专业评估。

康复训练和教育,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现在的主要治疗方式

2、不要相信“孤独症肯定治不好”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个从轻到重的连续谱,不同孩子差异性很大(差异性表现在整体发育水平、核心症状的严重程度、是否有共患病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详细评估获取答案。有一些患儿状况确实不乐观,但是积极介入干预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3、不要相信灵丹妙药和神奇疗法

要用科学循证的方法去干预。在起初干预时,孩子可能会出现发脾气、大哭等抗拒心理。家长此时不能心软而放弃,因为干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相信自己和家庭的力量。在干预过程中,别忘了关注并发展孩子的优势,尽可能做到扬长避短,逐步帮助孩子适应变化中的环境。

4、调整好心态

不管将来孩子能否好转,家长都需要调整好自身情绪状态,积极乐观地生活,父母的自我激励,对孩子充满希望和信心极为重要,其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相当惊人。所以父母无需盲目悲观,必要时也需要亲戚朋友或专业人员的支持帮助。

END

— END—

来源:青田传媒集团

记者:舒旭影 胡力格

部分图文来源: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编辑:小布

视频号推荐:

QTTV0578∣青田首席原创媒体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