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大理群众代表的“我家这十年”,是否也是你的这十年?

“我家这十年”

—— 大理州群众代表媒体见面会 ——

今天(6月9日)下午,“大理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我家这十年”群众代表媒体见面会举行。

来自大理市、漾濞县、祥云县、宾川县、弥渡县、南涧县的六名群众代表,讲述这十年来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收获和感受。

和小编一起了解他们在大理的这十年……

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

何利成

从小在洱海边喝着洱海水长大,对于我们来说,洱海是名副其实的母亲,我的命运也与她紧紧绑在了一起。

1

在我家的墙上,一直挂着一张老照片,那是1968年,我的母亲抱着刚满8个月大的我在洱海边拍摄的。照片中有一大片白色的沙滩,一直延伸到村里的大青树边。

小时候我最喜欢在洱海里游泳,那时的洱海水很清,游泳出来躺在岸边的沙滩上面,等水分一干,抖一抖身子,沙粒全部落下,身上也不会粘上泥土。雨季来临之前,村里水井的水不够用,我们都是直接从洱海里打水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1983年开始,我在洱海里打渔为生,还买了机动渔船,在洱海边建起了鱼塘,日子虽然辛苦,也还过得不错。但是我当时和很多人一样,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对洱海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和破坏。

直到洱海几次蓝藻大规模暴发,海边空气中弥漫着腥臭味,才意识到洱海“母亲”好像生病了。为了保护洱海,政府取消了网箱养鱼和机动渔船,开展了“三退三还”,我的渔船折价卖了,鱼塘也被取缔了,为了讨生活,我不得不到外地去养鱼。

在外地养鱼的日子很苦,不仅要没日没夜地干活,累脱了几层皮不说,还特别孤独。我在外16年,其中有10年都是自己一个人过中秋、春节。当时我一心就想着好好挣钱,然后回家开个客栈,和家人们在一起过平淡的日子。

2

到了2014年,我终于圆了梦想,有了新的奔头,开起了古生村第一家客栈。刚开客栈的时候,由于村子比较偏,没有名气,生意不太好。

2015年1月20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生村,总书记和我亲切地握手,当时我心里很紧张,跟总书记握手前手心冒汗,我就在衣服上擦了几下才跟总书记握手,当时大家都笑了,他们那么亲民,我才慢慢的少紧张了一点。总书记还嘱托我们“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这几个字一直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

从2015年开始,我的客栈生意好了起来,再加上承包经营的水库,家里每年的收入达到20多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熬了那么多年,终于熬出来了。

3

但好景不长,2017年为了保护洱海,我的客栈不得不暂时关停,两个孩子也只能外出打工。同年12月,客栈经过排污整改并取得客栈复业资质后,我的客栈于第一批恢复了营业。

2018年6月30日,《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正式实施。根据方案,我家的客栈部分区域处于“红线”范围之内,需要拆除156平方米,将近客栈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知道这个消息后,我特别心疼,辛辛苦苦那么多年才开起来的客栈,刚有点起色就要被拆掉,很难受。那几天,我一夜一夜睡不着,都在想这件事,白头发也多了很多。

晚上的时候,我把过去三十多年的经历想了一遍,想起了童年在洱海边的美好时光,想起了当年因为蓝藻大暴发远赴他乡谋生的奔波,也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嘱托......我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生在洱海边,长在洱海边,只有把洱海保护好了,我们才会好。对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洱海边上的人来说,洱海是真正的母亲,哪有当孩子看到母亲受到伤害却不保护的道理?

我知道,为了保护洱海母亲湖,不单单只有我一个人作出了牺牲,还有很多很多人在努力的付出。我相信,洱海保护好了,以后的游客肯定会更多,未来一定能更好。

洱海生态廊道建好后,我每天晚饭后都要去走一走。可能是因为为这条保护洱海的屏障出过一份力,走在上面格外踏实。看着洱海水一天天清澈,越来越接近我们儿时的样子,我心里也开心。

4

洱海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了响应洱海保护,我们村把土地流转出去,发展绿色有机种植。

去年,云南农垦集团“云粮·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古生村,建设农业绿色有机种植基地,我应聘成了古生片区管理员,每月工资5000元。去年11月我向公司以“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承包了580亩地,严格按照洱海保护管理条例、“三禁四推”要求和公司绿色有机种植要求轮种水稻、油菜,种出来的水稻价值比传统水稻高了近10倍,还保护了洱海。

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张福锁团队在古生村建立了“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大理古生科技小院”,专门研究新型环保肥料。我拿出了150亩的地作为试验田,按照他们研究的肥料进行种植,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再为洱海保护出一份力。

我也被聘请为“科技小院”的校外导师,为学生讲解农事上的知识,成了一名“泥腿子”教授,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5

这十年来,我如愿以偿开起了客栈,经历了关停整顿,支持了“三线划定”拆除部分客栈,搞起了绿色有机种植,参与了洱海保护治理,有很多坎坷辛酸,但这些都值得。

还有很多和我一样世世代代生活在此的人们,都怀着对洱海斩不断的深情,自觉守护着绿水青山,努力收获着金山银山,迈向苍山洱海、青瓦白墙、乡愁浓浓的希望和未来!

漾濞县苍山西镇光明村

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杨雪明

说起我们光明村这十年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过去的光明,是头顶云雾脚踩霜,荞麦粑粑萝卜汤。现在的光明,是大美乡村何处去,牧童遥指云上村!

这十年,我们的土房变“洋房”

十年前我们一家6口人还挤在父母借钱建盖的60多平米的土木房里。随着收入不断增多,我们家在2013年建了三层240多平米的小洋楼。在农村,生活好不好,很大程度体现在住房上。

可以说,以前是木架房,下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由于年长日久,房屋结构损坏,容易成危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经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还有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如今的光明村,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经有80%左右的农户住进了“洋房”。平整的水泥道路在村内四通八达,崭新的农家小洋楼错落有致,村民们可以在茶余饭后悠闲地坐在自家门前拉家常。

这十年,收入从百元变“万元”

光明村地处高寒山区,过去产业单薄,核桃是我们村主要的经济来源。现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种养殖业、外出或就近务工等,群众增收的渠道进一步拓宽。

几十年前,在光明说村子里哪家是“万元户”,那就是富裕人家。卖几只鸡、几头猪,收入几百块钱,就觉得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一年一家人能攒得一两千块钱,就很满足。现在说收入,都以万元为单位了。外出务工,普通工人一年能有五六万元,有一技之长的,年收入十几万的也不在少数。就农村妇女来说,在家门前做做小工,一天也有百十元,一年两三万的收入总是有的。

这十年,出行由马车变“轿车”

不怕大家见笑,光明村老百姓家里离县城最近的也只有5公里,而十年前要到街上赶个街,买点东西,卖点东西,大部分只能靠人背马驮,家庭条件好点的才会有一辆摩托车,有微型车、小轿车的也是极少数。

这些年,随着村内实现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好多农户都买上了轿车、微型车,有的还跑起了运输。现在,我们光明村内就有160多辆轿车、10多辆面包车、24辆货车,而摩托车户均达到了1辆以上。现在在光明村,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已不是空话,出行已经非常方便。

这十年,吃的更健康穿的更漂亮

过去,包谷面、土豆、荞粑粑,是餐桌上的“常客”,老百姓逢年过节时才能吃顿肉。现在,家家户户冰箱里最不缺的就是肉,鸡鸭鱼肉、牛肉、羊肉,不同的肉食换着花样吃,不仅讲究荤素搭配,还要关注营养搭配,吃得健康,吃得安全。

不仅吃得好,还要穿得漂亮。过去100元就买套衣服,破了补,补了再穿。现在全身上下一套就几百元、上千元,“漂亮干净”已经不是城里人的代名词了。

这十年,云上村光明真“光明”

党的光辉照光明,光明人民心向党。光明村“富”了,我们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1024元,增长到2021年的16277元;光明村“美”了,“树在村中”“房在林中”“人在景中”。

云上村庄——光明的名气越来越大,田园成“景区”,村民们天天生活在景区里,感觉很幸福、很自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等国家级桂冠光明村就有9项,光明村真正走向了“光明”。

祥云县泰鑫科技商贸发展有限公司

创始人 杨春志

怀揣建设家乡的初心回归祥云 从0开始创业

1993年7月,我从云南中医学院毕业,毕业后的十余年,我先后在昆明中药厂从事过车间工人、市场销售经理工作。期间结识了在云南白药集团上班的妻子,也是后来和我同甘共苦,共同创业奋斗的贤内助。之后又在曲靖从事煤矿开采等工作,这十多年的经历中我不断去寻找自己新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2008年年底,我回到家乡考察,刘厂镇王家庄村大箐的荒山,是一个被当地群众称为“鸟不拉屎”的地方,罕见的干旱缺水和荒漠化的地理环境,已经给这里带来了满目荒凉。

看到革命老区百姓的日子过得艰苦,我萌生了改变这一现状的想法。但是我的父母和妻子都非常反对,都劝我说,环境太艰苦了,而且创业风险很大。

机缘巧合,我与祥云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县老促会会长赵祖龙相遇。赵祖龙是农业专家,又是祥云县德高望重的老革命,我和他一沟通,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得到赵祖龙的充分肯定后,我信心倍增,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组建了祥云县泰鑫科技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和王家庄村签订了3810亩的大箐荒山承包合同,用于种植高原特色水果:祥云红梨、蓝莓、系列优质桃;果树中间套种中药材:大理高山菊、白芨、白芷、当归、天南星、半夏、党参等;还有花卉产业种植。从此,在这里开始了我的农业产业创业路。

2009年1月,拖拉机的轰鸣声打破了王家庄大箐惯有的寂静,一场向荒山进军的号角在这里吹响,广袤的山坳里,人潮涌动,尘土飞扬……我带领员工,用挖掘机、推土机开路,先将路修通,然后盖了几间简易帐篷房,我跟员工同住一个帐篷、同睡连地铺、没通电就先点着煤油灯、到几公里以外挑生活用水......

荒山平整、土地复垦、土壤改良、水电路建设等等,开始了“垦荒人”的生活。

克服重重困难 坚毅前行 荒山披上绿装

把祥云建设成花卉基地、云药基地、特色水果基地,这就是我的目标。正当我兴致勃勃要干出一片事业的时候,天公不作美。2009年至2015年,祥云县连续7年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公司栽下的药材、花卉“全军覆灭”,只有果树保留下来,损失惨重。当时,大家的信心都动摇了,其中一个股东提出来要退股份走人,另外两个股东也有散伙的念头。面对这一灭顶之灾,我深感痛心和茫然。我一个人蹲在新开垦的土地上,手摸黄土,眼泪忍不住往下流。无语问苍天:“做农业怎么就那么难,到底要怎么做才能从土里刨出‘黄金’来呢?”

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妻子辞去了工作,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让我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还经常给我打气。赵祖龙会长也找到我,给我鼓劲说:“祥云是革命老区,老区人民需要你,现在一定要坚持下去,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你要相信以后这里一定是花果山”。

公司有一个股东退出后,我说服了另外两个股东跟我一起继续干下去。中药材和花卉连种三年都因干旱而死掉,我们又鼓起勇气重新种植。为解决山上的缺水问题,在县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打了一口153米深的水井,修建了29个蓄水池、7个小海塘和1个提水站,还在种植基地安装了喷滴灌节水设施。为了保障水果的品质,我们杜绝使用化肥,全部施用有机肥料。我们重新制定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发展策略,泰鑫公司得以继续远航。

在各级部门的积极帮助下,经过公司的努力,原来的荒山现在已经成了一片绿树成荫的青山,以前水电路不通的王家庄大箐,现在已经全程实施了路面硬化、路旁绿化,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地方。在公司的带动跟示范作用下,目前全县荒山都被承包,一片片荒山变成了青山,带动地方农户种植经济林果,实现持续增收。

泰鑫庄园不仅是高原特色农业的试验示范区,还是王家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游人在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后到泰鑫休闲园、观光采摘园休闲观光和体验农耕文化,初步形成了“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煮酒”的产业文化,实现产业发展的优化升级。

从一个人到一个县到一个产业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目前公司示范带动王家庄实现从0到年产值5亿元的特色农业!从没有人要的荒山到现在的绿水青山!这就是我和泰鑫公司这10年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祥云水果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我意识到如果没有水果深加工厂,不延伸产业链,今后很可能会出现水果“烂市”现象,那么果农和公司的利益都将会遭受重大损失。

为此,我目前正在抓紧做两项工作:一是在王家庄种植基地新建一个特色水果深加工厂,主要生产果酒、果醋、果汁等果系列产品,以满足全县水果的深加工需要;二是打开思路,我公司与国家农业信息发展中心、泉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带着智慧农业技术平台和技术团队、市场营销资源走进祥云农村,牵手一群奋力绿色产业的创业者,形成以泉庚公司为主导、泰鑫公司为本体、国家农业信息发展中心技术为支撑的合作模式,共同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基地,让祥云高原特色产业再创辉煌。

宾川县金牛镇菜甸村党支部书记

铁余斌

十年前,我们村还是一个家家穷苦、靠天吃饭的贫困村。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各种惠农政策纷纷出台和落实,对农业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家家盖起了小洋楼,户户开上了小轿车,每家每年分红就有几十万元。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荒坡坡”结满“幸福果”

菜甸村曾是个十年九旱、地瘠民贫的地方。10多年前,我们村绝大多数土地是“雷响田”,过的是“靠天吃饭”的日子,生活十分困难。当时,雨下得越大,大家就越高兴,因为只有拦坝把洪水灌进田,秧苗才能栽得下去。那时,很多村民会因水吵架,甚至动手。

恶劣的生存环境,贫困的生活面貌,造成了村里人口的流失,姑娘们都想方设法嫁到外村去,小伙子就很难娶到媳妇,好多都托亲戚朋友介绍出去上门了。我也是快30岁了才到偏远的山村娶了媳妇。

为了改变贫穷恶劣的生活环境,我们想方设法改造村庄的人居环境、治理周边的荒山荒坡。由村里提出保护性开发村后荒山的规划后,党委政府也关心支持我们发展,实施了200万元的河道治理项目、70余万元的国家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群众捐款自筹资金,村里的合作社兜底投入,在河道修建了拦沙坝、护堤等工程,山箐基础设施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同时村里成立了菜甸村“乐满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村民投钱入股,集体以资源入股,先后在荒山坡上栽种石榴、橄榄、小黑葡萄等1000多亩,后来又归并土地115亩,投入300余万元发展了阳光玫瑰等葡萄产业。通过系列措施,永久性地保护了我们的家园和土地。在我们艰苦奋斗的同时,积极抓住机遇,通过国家项目的帮扶建设水池、提水站,源源不断的洱海水滋养了家乡的土地,让我们永远告别了“雷响田”的时代。

10年前的荒山坡,如今绿树成荫,硕果累累,变成了瓜果飘香的“花果山”。

抱团发展,推广技术,“雷响田”变成“富饶地”

十年前,我们抱着“几家人拼钱买农资便宜,可降低生产成本”的愿望,联合15户农户成立了宾川县宏源农副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为了这一初衷,合作社与村民、社员、股东、生产户建立了紧密合作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10多年的发展,合作社也由成立之初的1个社员之家15户,到2022年已发展社员1272户,有社员之家85个。

合作社的成立让我们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把小田变大田,村民变股民,走出一条合伙种地、抱团取暖、重新种地的模式,实现了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路子,解决了小农户应对大市场的问题,向农业现代化以迈出了一大步。

目前合作社的产品品牌在北上广深甚至东南亚部分国家有了很好的知名度,品牌益价逐步突显出来,每年像我家都能分到几十万的红利。特别是我们村曾经的一户建档立卡户,他自身有智力残疾,有3亩多土地,但是不会种田,只会干简单的体力活,生活主要靠政府救济。后来把3亩多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年分红7万多元,真正摆脱了贫困,实现了稳定增收。

转型升级产业模式,“小葡萄”变成“大产业”

合作社的成立推动了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因社员分散,技术标准难统一、产品质量难统一的问题仍然制约着葡萄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突破这一瓶颈,结合党的十八大后对土地政策的调整,宏源合作社大胆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合作农场+农户”模式,2016年10月起,合作社相继在菜甸村、周能村和小龙潭等地启动了合作农场的创建工作,共归并土地622.56亩,成立了5家农民合作农场。引导种植产业由分散种植向合并相邻土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转变,让村民成为合作农场的股东,腾出劳动力从事其它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我们在做强一产的同时,2020年又提出向二产进军的目标,不断延伸农副产品由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投资1000多万元进行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为农产品的品牌化运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投资了400多万元建起了农民技术培训中心,破解种植技术提升难题。投资1000万元建设果汁、果酒生产线。现在,村集体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超过4000万元。2022年,在宾川县乡村振兴局的支持下,菜甸村还将实施投资300万元的污水管网处理建设和产业路硬化工程。

短短这10来年,我们村组的变化、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确确实实可以用“翻天覆地、飞跃发展”来形容,现在我们村的女孩子都不愿意外嫁了,都改成招女婿回来了,年轻人读书毕业回家也有了待遇可观的工作。一个干净整洁、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正努力打造,向三产进军,让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分享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

弥渡县新街镇董和村委会大荒地村

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

张林保

两年来,一到黄瓜采收的季节,我们每天从清晨的五点半到中午十二点,完成一根根黄瓜从藤上摘下到装箱称重,再到装车上路的整个流程……

昨天,大荒地被称为“三差村”

记得几年前的一天夜里,村里的一家民房突然着火。打了119报警,县里的消防队虽然很快出警赶来,但到村口,尴尬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村内道路崎岖狭窄,消防车无法到达着火点,单靠群众提水灭火效果不理想,村民们只能“望火兴叹”,眼睁睁看着房屋烧成灰烬。

曾经走进我们村,旱厕“横行霸道”,垃圾满天飞,还时不时看到或听到邻里之间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大吵大闹。

大荒地,村如其名,放眼望去,一片荒凉、落后景象。“基础差、环境差、村风差”成为了“我们家”的负面“标签”。

曾几何时,外出村民不好意思提起自己是大荒地村的,男青年愁找不到好媳妇,大姑娘都希望嫁得远远的......

今天,大荒地向村美、民富蜕变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国家各项扶贫惠民政策的扶持下,我们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发动群众建设美丽家园,探索发展优势产业,短短几年间,我们整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大荒地村在弥渡县率先启动一户一宅“空心房”拆除工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的我,带头将自己占地6分的闲置老房子拆除,并将土地归还村集体。在我的带动下,短短一个月,我们村拆除了35户破、旧、危老房子,腾退土地19.2亩,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缓解了农户建房用地的刚性需求,还为村庄公共设施规划留足了空间。

除此之外,我们采取“三带头一参与”的工作方法,村组织带头、干部带头、党员带头,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全村群众捐资捐物,投工投劳,一起栽花、栽树、栽菜,治脏、治乱、治污。半年时间里,我们在村内闲置空地、房前屋后建起微果园、微菜园、微花园26片,一步步净化、绿化、美化村庄,不断提升人居环境。

近年来,针对村风和民风差的痛点,我们坚持“有法依法、有规依规,无法无规、村民自治”原则,大力推进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坚持村民事务让村民“唱主角”。由村党支部牵头,选出了村民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和村组环境卫生管理监督制度,由理事会、监事会对村内大小事务进行管理和监督,实现了村内管理有制度、整治实施有标准、日常运行有队伍、工作落实有督查。

发展符合实际的产业永远是富民和富村的恒定路子,经过不断尝试,2020年底,作为“家长”的我带领群众迈出了产业振兴的一大步。

我们大胆探索“农户绑合作社,合作社绑龙头企业”的“双绑”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由村党支部牵头把村民的土地流转过来,我自己贷款300万元,成立弥渡县博润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当地农业种植龙头企业的技术标准,统一建设生产基地,再把基地里的大棚交给社员管理。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合作社负责组织管理,社员负责生产,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发展。

从2021年3月第一季产品上市至今,我们合作社销售黄瓜1318吨,收入565万元;销售番茄230.9吨,收入95.59万元,合计总收入660.59万元。

大家可能没有注意,我是一名残疾人。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蔬菜大棚里也有很多残疾人在工作。看着村民不用去外地“讨生活”,可以一边照顾老人小孩一边在家门口打工,看到前来务工的周边群众和残疾人朋友们用勤劳的双手数着一张张红票子,我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2021年的中秋节前夜,社员们第一次分红,那晚大家的心情,真和吃月饼一样甜蜜。

如今的大荒地已经实现从“三差村”向“幸福里”的华丽转变。大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村人就像一家人,疫情前我们全体村民连续两年一起过春节,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办“村晚”。

明天,大荒地要续写“幸福里”的新故事

因为儿子在外地工作,老伴帮忙照顾孙儿,我可以算一个农村留守老人。可我并不觉得孤单,因为我有村里大家庭的家人们在陪伴着我。虽然这几年当“家长”也受过一些委屈,付出过很多汗水,可我收获了,除荣誉之外的很多宝贵的东西……

展望大荒地的明天,我信心满满。今年3月,我们流转了村子南边80亩土地,用来发展水稻,目前已栽插完毕,这是由北京大学研发的黑米,我寻思还要在稻田里养上生态鱼,尝试农旅融合的路子。今年,大棚里的黄瓜和西红柿产值喜人、市场利好,我计划年底再和大伙商量,扩大“双绑”基地种植规模,把产业再做大做强,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振兴农村。

南涧县龙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理事长 杨宗富

我的家乡小湾东镇位于南涧县西南部,距县城63公里,是全县8个乡镇中距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

十年前,因为在家里收入低,建设小湾电站时期看到做工程收入更高一些,我就在水电站做了一点工程,在水电站的基础建设大军中从打工到后来的承包工程,积攒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但由于承包工程没有稳定性,有时能接到项目而有时接不到,收入还是不稳定。

于是,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回到家乡发展,为的是可以长期从事一个稳定的行业,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当时我选择了老百姓的根本——发展农业,心想着能够自身有发展,还可以带动周边的群众一起共同致富。

2012年9月,我申请注册了“南涧县小湾龙华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自承包了村里的60多亩土地,开始了魔芋种植的艰难历程。合作社采取“基地+农户”的方式运营,初期建设了800多平米的厂房,陆续发展了周边的社员118户,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每年8月份以前,魔芋的长势都非常喜人,8月一过就会得软腐病,当时也没有能治魔芋软腐病的药品,加之技术不足,三年下来,魔芋产业亏损达65万,我几乎把早些年做工程赚的钱都赔了进去。

魔芋种植加工产业失败后,又接了一些工程做,但做工程垫资较大,还是想找一个资金回笼快的产业来发展,就这样边做工程边考察合适的创业项目。

通过到省外、江川、通海、祥云等蛋鸡养殖比较集中的地区考察,发现了鸡蛋是大众化的消费商品,也不存在赊账,都是现款现货,资金较好回笼,比较有前景,就下定决心要发展蛋鸡养殖产业。那段期间,我边做工程,边派技术员去蛋鸡养殖厂学习,为后期蛋鸡养殖产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015年6月份,通过多番考察和学习,和家里多番商量后,共同做了一个决定,将“南涧县小湾龙华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变更为“南涧县龙华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蛋鸡养殖产业,可以带动周边群众务工。开弓没有回头箭,着手开始筹备,承包了村集体187亩茶园作为蛋鸡养殖基地,规划养殖10万成品蛋鸡。清晰地记得,2016年3月24日,合作社购进了第一批蛋鸡苗,开启了我的蛋鸡养殖产业。

有过第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后,我非常重视技术,开始进入蛋鸡养殖行业后,我还特意带领技术员到四川绵阳等地去学习、考察。蛋鸡养殖产业发展较为顺利,并且买原料和卖鸡蛋都是现款,资金回流也算较快。

通过4年多时间的逐步发展,2019年完成养殖场基础建设投资96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8000平米的厂房,购入养殖设备、鸡苗、原料等。合作社养殖蛋鸡达到10万只,产值达到1000万元,蛋鸡养殖场年利润160万元,还在我们县城开了1个实体批发店,运转资金达到300万元。截至目前,蛋鸡场累计投入1260万元。

随后,我们又将养鸡场产生的鸡粪做成有机肥,考虑到有机肥可以自产自销,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决定建一个花圃,用有机肥培育绿植,再进行销售。2019年11月,优选了小湾电站弃土场作为花圃基地,用第一年10万元、后面每年4万元的价格,租下占地120亩的场地,用来培育苗木、花卉,种植基地累计投资200万元。2019年11月,在大理花鸟市场旁开设了“吉兴园艺”批发实体店,占地4.1亩,合计投资80万元,同时搭建了电商平台,形成了种养结合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我积极响应南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茶区、跳菜南涧”战略定位,以及“一县一业”茶产业发展的政策,考虑到我们龙华村有古茶树资源、创业带动村民还可以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20年,古茶树保护和开发项目在龙门村委会正式落地,加上周边农户茶园面积共计1300多亩。

到了2021年,完成占地面积1360平米的古茶初加工厂房及办公楼建设,累计投资265万元,带动龙门村委会465户茶农,带动农户增收12万余元。同时,拓展花卉基地建设,增加投资270万元,种植苗木达24万株,形成一定的规模。

合作社还将积极吸收合作社成员子女中的大学生和有识之士到合作社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古茶园加工厂就业,带领本地区周边农户助力乡村振兴。

他们来自基层一线

从未被失败与挫折打倒

他们的故事

是全州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

缩影

欢迎留言分享你家这十年

记者:迟晓娟 黄振军

编辑:迟晓娟

责编:赵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