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这样追念“银幕好妈妈”王玉梅:她是我们一生的榜样

记者 黄体军

“妈妈”远行,目送者众。5月26日上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山东省话剧院举办追思会,追忆学习著名表演艺术家、“银幕好妈妈”王玉梅老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为艺术无私奉献的一生,表达深切缅怀之情。

追思会上,首先播放了王玉梅老师纪念短片,通过短片回顾了她峥嵘又辉煌的一生,再一次重温了她塑造的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山东省话剧院院长董旋代表王玉梅老师亲属发言,深切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和不舍,以及对社会各界的由衷感谢。

王玉梅老师是山东省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也是山东省文艺界的一面旗帜,是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代表性人物,曾担任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2022年4月13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87岁。她的逝世是中国文艺事业的重大损失。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很多曾与王玉梅老师合作过的国内知名艺术家不能亲临追思会现场,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著名演员杨立新、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著名演员斯琴高娃、著名演员王志华、著名导演孙周等等,纷纷通过录制访谈视频,来追忆这位“银幕好妈妈”在艺术创作或生活中带给大家的感动与温暖。

会上,几位曾经的同事、学生、合作者、青年演员代表等纷纷发言,从不同角度深情回顾王玉梅老师生前点滴,寄托无限哀思,抒发深情怀念,表示缅怀她高尚人品艺德的同时,更要传承她德艺双馨的精神境界。

在此,我们选摘了山东省话剧院青年演员惠大妍、山东省戏剧创作室原主任杨琨、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于海丰等三位与会者代表的发言,分享一下她们的心声。

青年演员惠大妍:

初来山东省话剧院我就被她的照片吸引了

作为山东省话剧院的年轻一代,我们对王玉梅老师的敬仰,来源于对她精湛演技的赞叹,也来源于对她高尚品德的钦佩。

记得大学时候在我们表演专业的影片赏析课上,老师播放了一部老电影,叫做《丰收之后》。老师说,这位名叫王玉梅的表演艺术家,以29岁的年纪成功演绎了50岁的老太太赵五婶这个形象,口碑极佳,她的表演功力可见一斑。由此,王玉梅老师的名字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我心中表演艺术的一座高山。大学毕业后,从外省来到山东追寻艺术梦想的我,机缘巧合下幸运地考入了山东省话剧院。初入剧院的时候,我就被墙上的一张照片吸引了。照片上,那有着慈祥的脸庞,明亮的眼睛,温暖笑容的演员,正是大名鼎鼎的王玉梅老师。怀着对王老师无比崇敬之情,我观看了许多她的艺术作品,深受启发。她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对角色形象的极致刻画,都为我的艺术道路指明了方向。

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有一个场景非常让我难忘,王玉梅老师饰演的梁大娘,在坟前与粱三喜告别时,她并没有选择用激烈的哭喊,概念化的动作,夸张的语言去表现角色情感,而是用双手抚摸坟土,微微颤抖又饱含不舍之情的一声“喜儿,娘走了”,就完成了一场母亲与儿子的告别。每一次看到电影中的这个场景,我都泪流满面。她用她的情感与人物融为一体,用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为观众诠释了一个朴实奉献的母亲形象。

王玉梅老师对待每一个角色都十分用心,为了一个下场的步伐,她可以琢磨一整个下午,为了一个真实的反应,她可以坐在场景里思考一整天。她说,“作为一个演员,要熟悉自己所饰演的角色,钻到它的心里去,与它一起感同身受。如果浮在生活的表面,观众一眼就会看穿的。” 这句话,一直深深烙在我的心里,也成为我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座右铭。

最让我惊叹的是,王玉梅老师塑造了众多经典的“母亲”形象,虽同为“母亲”但没有一个形象是雷同的。其实,不仅仅是在戏里,她给予不同角色以母爱,在生活里,她同样用无私的母爱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每当大家谈起她,总是充满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做戏先做人,立艺先立德,王玉梅老师以高尚的德行,为我们后辈作出了最好的表率!我将以她用心用情、执着追求的精神,指引我在艺术的道路上不负使命,勇敢前行!

她是我们一生的榜样,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给予了我们宝贵艺术财富的前辈。作为话剧院的年轻一代,我们一定要坚守艺术理想,继承发扬王老师的精湛技艺与高贵品格,努力为话剧事业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山东省戏剧创作室原主任杨琨:

难忘一位小导演和大艺术家的合作

王玉梅老师走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精湛的艺术造诣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不会忘记。

这么多年了,王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的敬业,她对戏剧艺术执着的追求。

1995年我接到一个任务,导演一部小话剧《送别》,主演是王玉梅老师,扮演孔繁森的妈妈。这部话剧将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七一晚会,在中南海演出。那时的我已经调离了省话。虽然也排了几部剧了,但依旧是个小导演,和王老师虽然非常的熟识,但作为导演给这么大的艺术家排戏还是第一次。我真的是诚惶诚恐,心里一直在打鼓,害怕在排练场会出丑。排练那日,胆怯的准时走近排练场。没想到的是,王老师已经在排练场了,坐在排练时要做的轮椅上,在一个角落里默默的看剧本。当我看到这一场景时,我的心不知为什么突然就安定了下来,一切私心杂念都消失了。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我知道就是王老师对待戏剧创作的严谨的态度给与了我勇气和力量。这个场景很多年后,一直留在我心里,也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激励着我。

整个排练过程中,王老师没有一点架子,从没有因为我是个小导演而轻视过我,总是那么谦和又是那么认真的对待每一个舞台调度,每一句台词。就是在她的这种严谨的创作作风的影响下,我们《送别》剧组在很短的时间里排出了一出感人的小话剧,以最佳的状态参加了文化部的七一晚会,并受到了好评。每逢想到这段经历都会深深的感动,心里很温暖。

记得刚到剧院时,剧院排练演出《沉浮》。王老师在戏中扮演“金嫂”,我们在剧中跑群众。这个戏演出了很多场,去过全国很多地方。剧中的情节场面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在演出前的后台,却有一个场景这么些年过去了我从没有忘记。那就是,每天演出前都可以看到王老师,早早地化好妆,穿好服装,拿好自己上台时的道具,坐在后台的一个角落默默的准备戏。不管后台有多乱,多热闹都不会打扰到她。她的注意力只是集中到她所创造的角色中,她所要登台演出的情境中。我曾经看过时间。王老师演出大概只需要在台上20分钟左右,但她坐在那里默戏的时间大概需要一个小时以上。

正是这样一个背影,这样一个场景,这么多年一直在激励着我,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告诫自己必须要对艺术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我排戏的过程中,我曾经在排练场多次对演员们谈到这件事,希望王老师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励我,也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让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艺术,像呵护生命一样呵护我们的戏剧创作。

王老师!我们不会忘记您!

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于海丰:

有的人死了,她还活着

今天,我怀着别样的心情,来参加王玉梅老师的追思会,我想起诗人臧克家先生的那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仍然活着。王玉梅老师一生为人民抒怀,为艺术坚守,为时代放歌,她的银幕形象,她的音容笑貌,她德艺双馨的崇高品德,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王老师的一生是对艺术事业执着追求的一生。我常听她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演员,但在银幕上,我要塑造不普通的女性角色。”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不惜付出很多的努力,扑下身子,放下架子,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虚心学习,不间断地探索和实践心中的理想,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舞台和银幕的艺术创造之中。她这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使她终于到达成功的彼岸。中国电影电视最高奖金鸡奖、百花奖、金鹰奖都留下了她闪光的名字,同时也赢得广大观众的心,而这正是她留给我们的长存不竭的文化资源,将滋养哺育一代又一代的电影后辈们,自觉投身到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洪流中,去书写电影事业新史诗,铸就电影事业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