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善民生 给群众稳稳的幸福

“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工资收入又涨了!”

“小区暖气改造后,在屋里待着得穿短袖,跟过夏天一样!”

“药品价格又降了,常年吃药也吃得起了!”

“小区旁边的臭水沟变成小公园了,夏天终于可以开窗了!”

……促就业、增收入、兜底线、办实事,一个个民生故事,绘就了石嘴山市五年来经济稳中求进的民生底色,为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温暖和舒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五年来,在党中央,自治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石嘴山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阔步前进的每个瞬间,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显著提升。

共享美好和谐生活。

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社保覆盖更广泛、医保报销更便捷、养老服务日益完善、住房保障稳步推进……五年间,石嘴山市各项保障政策不断完善,织就更密更牢的民生保障网,民生福祉温暖人心。

“真没想到,一万多元钱的手术费,报销后只花了3000多元,而且还是异地就医结算。”提起两年前自己在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做的肝部血管瘤切除手术,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刘凤虎不住地夸赞。

那是2019年2月,刘凤虎被确诊为肝部血管瘤,转院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令他没想到的是,住院共花费了14939元,医保支付了11181元,个人只支付了3757元。社保卡异地就医结算政策让他不仅得了实惠更享受了便利。

“路也平整了,灯也换了,楼道也粉刷了,里里外外都像新的一样。最重要的是暖气也进行了改造,冬天在家里再也不用穿羽绒服度日了,真是为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大武口区永欣园小区居民马建平高兴地说。除了基础设施改造外,永欣园小区改造工程还通过分类式垃圾收集、下沉式绿地等服务设施的改造,提升了小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赢得了群众交口称赞。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让老年人幸福感满满。

每天下午,张克惠老人都会准时出现在大武口区朝阳街道长庆社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这里理疗室、娱乐室、用餐室、舞蹈间、洗浴房等设施样样齐全。“现在有了养老服务中心,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化的养老服务,我和几个老伙计每天都相约来这里剪纸、学习书法,过得特别充实。”张克惠一边展示自己的剪纸作品,一边自豪地说。

……

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就是要回应民生关切,解决就业、收入、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托育、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老百姓的心头事。

打通堵点、疏导痛点、治理盲点,一系列民生“顽疾”被因症施治,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摆在眼前:

五年来,石嘴山市尽心竭力抓民生,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民生改善却从未停滞,始终坚持将75%以上的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坚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住房、教育、医疗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1.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

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3%、8.6%;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入学率、巩固率等各项指标居全区前列;

健康石嘴山深入推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居全区首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选树了白琴、周淑琴、王富国、程冬珍等一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模范。

志愿者为居民义务理发。

平安石嘴山建设不断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显著,六大领域基层治理和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县区全覆盖,食品药品安全、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住房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全市共实施棚户区改造34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644万平方米,分配入住公租房12693套,18万人实现了“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越来越多人走进温暖新居,收获新生活的幸福感。

兜底保障能力提升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经济发展。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大武口区统计局公益性岗位入职的残疾大学生小晨至今还记得刚毕业时求职的经历。小晨因脊柱损伤致残,找工作屡屡受挫。“那时候我十分焦虑,家里人也为我工作的事操碎了心。”小晨说,就在毕业前夕,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残联联系到她,详细咨询了她的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并提供了就业建议,同时将一张公益性岗位的报名表交到了她的手中。

报名、考试、培训,小晨很快在石嘴山大武口区统计局公益性岗位入职,日常做些整理文件等办公室工作。“专业对口,身体能承受,收益也不错,我从没想过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小晨说。

小晨的经历是石嘴山市充分利用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帮助来自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家庭和残疾人家庭等困难毕业生实现100%兜底就业的一个缩影。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面临着减员、降薪等困境。

5月18日,走进宁夏西北骏马电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车床轰鸣,铁屑飞舞,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今年第一批稳岗返还资金31万余元已经到企业账户啦,这已经是我们企业第四次领取稳岗返还资金了,合计领取了120余万元。感谢失业保险援企稳岗返还政策,让企业更有信心扩产增收稳就业。”副总经理童庆荣由衷地说道。

为鼓励和倡导企业少裁员、不裁员,在稳岗保收的同时能够开发出更多岗位,吸纳更多人就业,市就创局持续开展了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充分利用大数据,与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税务局等部门联合会审,通过“免申即享”工作方法为石嘴山市2021年度第一批符合条件的1235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 1207.27万元。

“五年来,通过援企助力企业稳岗扩就业,共为企业发放援企稳岗补贴资金2.26亿元,稳定职工5.2万人,惠及3000多家企业。”市就创局局长王少琴说道。

特殊困难群体是民生保障的“短板”,保障基本民生,托住底线最为重要。

“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们这个家早完了。”提起自家曾经举步维艰的生活,大武口区胜利社区居民王付良不由感慨连连。多年前,他因车祸导致双腿残疾,全家人都靠他的退休工资艰难维持生活。然而,前两年,他的儿子被诊断出了尿毒症,让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彻底陷入了绝境。多亏了政府的“临时救助”为他解了燃眉之急,让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兜底保障担负着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惠农区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的最后防线。家住海燕村的贫困户杨生科妻子身体不好,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儿子杨万宝因车祸导致身体残疾,生活困难。杨生科为自己和儿子杨万宝分别申请了公益性岗位,每个月3000多元的收入让他家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观。

截至2020年年底,石嘴山市2176户建档立卡户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助力“两不愁三保障”从目标走向现实。

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五年来,石嘴山市持续推进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提标增效,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逐步健全……民生领域“冰点”正在消融、“难点”开始破题、“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

公共服务提质升级

民生一小步,关乎百姓幸福感的一大步。

“感谢‘15分钟生活圈’,只需一个电话,就有网格员和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上门提供服务,真是太方便了!”大武口区景苑社区居民肖中杰说道。

此前,肖中杰一直有个烦恼,“因为孩子患有脑瘫,腿脚不便,定期检查就成了一件麻烦事。自从社区建起了‘15分钟生活圈’,网格员、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就会定期上门给孩子做检查,真是帮了大忙。”

“15分钟生活圈”的建立,让居民可以在15分钟内步行抵达街道民生服务中心、司法所、人事劳动争议仲裁院、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生活所需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办事,也可以到就近的市场、便利店等购买各种肉类、蔬菜、水果等物品,让老百姓享受到了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便利、共享的空间品质。

百姓购物便利,市场物价平稳。

5月19日,走进市政务服务中心,位于一层的“人社半岛”处,20个“综合受理”窗口均在有条不紊地接待办事群众。这是石嘴山市人社“一体化”综合服务窗口改革带来的新气象:将进驻政务大厅的人社局、就创局、社保中心、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窗口进行整合,全部集中到人社综合服务区办公,实行“无差别全部受理”的人社综合柜员窗口,实现了102项人社政务服务事项一窗通办。

“对前来办事的市民和企业来说,‘综合受理’窗口的好处在于:以前得按照要办的事情预约取号,办不同的事得约不同的号,现在办社保业务,不用分业务直接约个号,一个窗口就能办。”工作人员张霓娜说道。

前不久,家住大武口区前嘉小区80号楼的邱少康老人躺在家里享受了一次上门理发服务。“之前因为车祸一直躺在床上养着,头发长了,又没法出门理发,就让我女儿拨打了12349养老服务热线。”

石嘴山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接到老人求助后,不到10分钟,理发员就敲响了邱少康老人的家门。速度的背后,是“互联网+养老”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在发挥作用。

“互联网+养老”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由1个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市调度指挥中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点4级服务平台,以及“N”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医养康复护理站共同组成。通过“12349”养老服务热线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同时整合便民服务、康复保健、餐饮旅游等行业的100多家社会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指挥调度和数据监管,实现养老服务需求与资源的高效对接、优化配置。

“近年来,石嘴山市民政系统全力以赴战疫情、兜底线、保稳定、促发展,全市智慧康养、居家和社区养老发展、城乡社区治理、社团治理等工作均走在全区前列,有力地服务了全市改革发展大局。”市民政局副局长王玉平说道。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社区拥有配套齐全的教育、医疗、养老机构,体育锻炼、文化休闲等设施……这些公共服务范畴,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展望未来,民生建设还会面临更多新的挑战。我们要锚定“基本民生”这颗“定盘星”,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努力实现经济稳、人心稳、大局稳,给群众稳稳的幸福。(记者 刘宵华 赖盛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