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环卫中心王文超:两年多来参与41座密闭式清洁站改造

今年31周岁的王文超,2019年12月份正式入职于东城区环卫中心基建科。两年多来,王文超共参与东城区41座密闭式清洁站的改造提升,看着“有里”又“有面”的清洁站,王文超很开心。
师傅指引+自学 初步了解工作内容
在进入东城区环卫中心基建科工作之前,王文超先后在房山区十渡镇五合村、房山区安监局担任村官和安全员。王文超说,现在在基建科的参与工程建设,也算是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王文超的爷爷曾是工程项目的承包人,在他小时候就经常和爷爷去工地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建工行业也逐渐有了一些了解,“可能是受了爷爷的影响,我自己也慢慢喜欢上了这个行业,也期待着长大后可以从事工程方面的工作。”王文超说。
图片
“在基建科我主要负责密闭式清洁站改造项目的管理。”王文超介绍,刚来那会儿不是很适应,“密闭式清洁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词,以前根本没有听过。什么是密闭式清洁站?改什么?怎么改?是那段时间反复在他脑子里出现的问题。“慢慢的我才知道,密闭式清洁站就是大家常说的垃圾楼,我要做的是改造前的调研、选址,与设计师共同商讨改造方案,还要协调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直到建成投入使用。”王文超认为,与之前自己做村官和安全员时候的工作相比,目前的工作更繁琐,难度也更大,因此需要更用心、更努力。
“好在我们科室的领导对我很照顾,在工作上对我帮助很大。”说是领导,其实更是师傅,王文超说:“每次当我遇到不懂的问题,师傅都会耐心给我讲解,教我怎么做,有时候一遍听不懂,师傅就会多讲几遍,直到我弄懂为止。”
除此之外,王文超的师傅还给他找来了大摞的垃圾分类知识材料和密闭式清洁站改造导则,在不忙的时候,王文超就翻看材料自己学习。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他,会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在网上查找到更多的相关材料以及全国各地密闭式清洁站改造案例。经过不懈努力,王文超终于对密闭式清洁站改造工作有初步了解。
首次参与改造 注重融入“科技化”
2020年初,王文超第一次参与密闭式清洁站改造提升。“我记得当时东城区要改造11座旧站,均是使用年限超过十年,且设备设施比较老化的,位于建国门街道苏州胡同的密闭式清洁站就是其中之一,专门用来转运其他垃圾。”
图片
在密闭式清洁站改造前期,王文超同师傅、设计师、施工监理方等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清洁站存在的问题。“我当时进入到清洁站内,那股异味熏的人难受,而且其他垃圾箱体的盖子每次盖上都是‘哐当’一声,响声很大。”王文超至今记得那会儿的场景,他把要改造的内容一一列如改造“清单”中。与此同时,他又与同事一起深入社区,主动问需于民,听取居民的意见和需求。在经过系列调研后,王文超和师傅、设计师等多方归纳出改造需求,就是减少异味、降低噪音、内部设施以及外立面整修是改造提升的重点。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王文超认为环卫工作早已不是人们曾经认为的“糙活儿”了,应该更多地利用科技化手段,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轻人工劳动强度。于是王文超和大家在讨论设计方案的时候,都提出设备设施以“自动化、科技化”为主,且改造过程中均使用环保材料,减少环境污染。
王文超和同事们向设备厂家详细了解产品的技术功能和优势,经过多次试验,最终选定材料和设备。在站内的其他垃圾箱体内安装挤压装置,机械挤压化代替了以往人工踩压箱体、填塞入箱的历史,并更换新的电动翻盖板;老旧吊装设备统一更换为荷载大于5吨的静音设备,房顶增加吸音蜂窝板,提高效率且降低噪音。同时,将原有的卷帘门更换为双层快速卷帘门,推拉门更换为太空板推拉门,提升清洁站密闭性,还安装了换气、除臭系统,净化异味,完成改造后的苏州胡同密闭式清洁站焕然一新。
图片
经过参与2020年密闭式清洁站的改造提升项目,王文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从最初的“不懂”到现在的“门儿清”,他在工作中实现了质的改变和成长。
图片
王文超说:“2021年,我们又要把部分清洁站改为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综合分类清洁站,这个时候我不再像最开始那样什么都不懂了。”他和同事很熟练的对接设计师和设备厂家,挑选设备。考虑到厨余垃圾带有汤汤水水,就和厂家沟通,专门定制了带阀门和过滤汤水功能的特殊集装箱,增设玻璃钢污水井和油水分离器,收集厨余垃圾渗沥液。此外,又增加了内循坏制冷系统,减缓厨余垃圾变质速率,降低异味。
其实,王文超改造的不仅是一座小小的清洁站,他更是城市文明建设的缩影,也是当下值得学习的青年榜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