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在酒泉|玉米地里的逐梦人

图片
图片
对农业的热爱,让郑荣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来到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生产基地——河西走廊。这里制种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生产玉米优质杂交种子5亿公斤,可提供全国60%的大田玉米用种量。然而,该区域的年降水量不到100毫米,农业用水比例过高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加之玉米种植面积大,轮作倒茬困难,农户为了追求高产过度施肥,让原本脆弱的土壤环境雪上加霜。2010年,郑荣在制种玉米整村推进调研时发现,农户都是根据经验判定施肥、灌溉量,结“果”难料。
图片
调试滴灌
那时起,“玉米秋成晒满场,长杨丛立守其旁”成了郑荣心中的一个梦。
图片
和寒旱所合作研究玉米节水
田间地头和实验室是郑荣的常驻地,办公室更像是摆设。用她的话说:“不能发现,也不能解决问题,在办公室我浑身不舒服。”2015年,郑荣作为第二主持人完成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重大项目《黑河中游玉米高效节水技术研究与示范》,系统研究了河西走廊制种玉米在半膜平铺覆盖、垄膜沟灌、膜下滴灌这3种栽培模式下的耗水规律,并根据玉米不同生长时期的养分需求,研发总结了“4380”“9812”节水灌溉技术,亩均可节水35.4%、节肥26.6%、增产11.2%,在河西走廊及相似生态区累计推广面积达200万亩以上,不仅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量,更重要的是节约的水资源大幅度缓解了农业用水不足的现状。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郑荣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玉米膜下滴灌的节水栽培方法”于2017年9月获得授权。这项专利可根据气象因子、土壤物理性状、湿润比等因素,精确计算出每次的灌溉定额、灌溉时间、灌水周期,根据磷、钾肥难溶于水的问题,配合施用缓控释肥和微生物菌肥,减少总养分的投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减少连作障碍、土传病害,进而提高产量。该方法累计推广应用种植面积50多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亿元。
图片
梦实现了,但郑荣步履不停,又开始了植物保护、种质资源、油莎豆方面的研究。
作为酒泉市农科院的引进人才,郑荣说:“这里给我配备了科研团队和专业实验室,能让我潜心做研究。”在她团队工作了两年的王美丽说:“郑老师是我们的智多星,也能对农户提出的疑难问题对答如流。”
“前辈们说过,做农业科研的人有心事就去地里看看农作物,心情就会好起来。现在,我感同身受。”郑荣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源:《酒泉日报》
酒泉日报全媒体记者:易雅晨
视频制作:殷小乔
编辑:何 欢
审核:兰新斌 终审:杨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