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消防:时刻保持战斗状态 全力守卫万家灯火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郭玲
3月17日清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救援人员晨跑结束正准备洗漱,一阵急促的警铃声响起,大家立即转身冲向车库、着装登车、设置水枪阵地、施救被困人员……10分钟内,一场火灾演练顺利完成。
图片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开展灭火战斗演练。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聂宁 摄
这样不按套路出牌的演练,在这个高原消防救援队伍的营地里,不管是夜里、还是吃饭、洗澡……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冬天,每一次演练结束后,被水浸湿的战斗服就会变成坚硬的“冰盔甲”立在地面上。
“在高原上,体能训练不占优势,但战斗员之间的默契、对车辆装备熟悉程度、救援操作流程,能做到不出错、不浪费时间,就得靠这一次次的突击演练。”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张金鹏说。
从无到有
图片
消防救援人员夜间检查车辆装备。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聂宁 摄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以下简称“塔什库尔干消防大队”)成立于2009年,下辖帕米尔路消防救援站。
张金鹏先后三次在这里工作,看着营地高耸的建筑和各类消防救援装备,让他的思绪回到了2011年,当时他是防火监督参谋,消防大队有3个人,办公借用其他单位的场地,走路挨家挨户去做消防安全宣传。
“记得一个冬天,凌晨两点,县城内居民住宅区,有一堆木材着火,当时没有战斗服和头盔,我们穿着工作服、皮鞋抱着水枪,跨在墙上朝下灭火,墙头全是碎玻璃,这场火扑灭后,特别狼狈,衣服冻成冰,鞋底被火烤穿,裤子被玻璃划出大口子。”张金鹏说,他们凌晨5点扑灭火情,穿着一身湿漉漉的破衣裤,直到中午才结束火灾调查。
2017年5月11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发生5.5级地震,张金鹏第二次来到这里。“当时各地救援力量汇集,我也是支援队伍中的一员。”当年的塔什库尔干消防大队有了自己的阵地和救援力量,在那次地震中,荣立集体三等功。
图片
消防救援人员夜间检查车辆装备。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聂宁 摄
百炼成钢
2021年2月,张金鹏再次来到塔什库尔干消防大队,任职大队长,“消防救援人员每天都要完成规定的体能训练,考虑到塔什库尔干属于高原地区,体能训练的标准相比其他地方低一些。”张金鹏说,但大家都会按标准来完成。
体能训练中的跑步,每次能拿第一的是家在本地的尼扎提那·买买提库尔班,第二名则是曾在西藏当过兵的白尚武。“我以前在西藏时,克服了高原反应,去年来到这里后,很快就适应了,训练方面一点都没有放松。”白尚武说。
除了常规体能训练,张金鹏要求大家多练习肺活量,以及队员之间的默契度。“每天洗漱后,大家就站成一排在脸盆里憋气,来练肺活量。”帕米尔路消防救援站指导员宋志骏介绍,要注重队员之间的协同配合,还要把救援时的各个环节变成肌肉记忆,才能减少出任务期间的犯错率、减少高原上体能消耗,这就得靠平时多练习。
总会突然拉响的警铃,让大家时刻保持战斗状态。“加强大家的战备意识和遇事反应能力,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消除警情,将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张金鹏说。
图片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宣传员宣传消防安全知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聂宁摄
人民至上
张金鹏手机里有张羊角照片,他告诉记者其具有特殊意义。“地震中,一牧民房子塌陷,家里最值钱的冰箱被埋在了土里,牧民特别着急,找我们帮忙挖出来。”张金鹏和其他救援人员挖出冰箱后,又陆续挖出一些被褥等生活用品。
牧民感激地看着他,又指了指一面倾斜的墙体上挂着的羊角。张金鹏爬上去,取下给老人,老人没有接却送给了他。“老人说,东西不值钱,但这是他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要送给对他家有恩的人。”
张金鹏说,这个羊角就是百姓给他的勋章,更是肩上的责任。
战斗班班长肖德民2018年来到该大队,第一次参加灭火救援任务就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民房起火,我在现场救火,一位老人突然拉住我问,你们灭火多少钱。”肖德民说,他当时触动很大,群众有这样的想法,是他们的消防宣传做得不到位。
从那以后,他便加入了消防安全宣传队伍,走街入户、进景区、牧区。记者跟随他们一起入户时,发现每户人家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我们的使命。”肖德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