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城记|七十载流金岁月,文化公园不断打开“新世界”

图片
歌舞楼台逐岁新,
万民同乐四时春。
园林花卉阴阳燮,
体育文娱劳逸均。
列馆骈开增智慧,
周年轮展益精神。
上游直上探星宿,
十载重交戒旦辰。
图片
1962年春,郭沫若陪同一位日本外宾到文化公园参观,正当公园筹备庆祝建园十周年活动,郭沫若便写下这首诗,赠予文化公园。
今年70岁的文化公园有好几张名片:
对于“老广”来说,文化公园是广州的历史文化的窗口,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岭南文物宫是它的旧标识;
对于附近居民来说,文化公园是休闲娱乐的场所,每天来这里散散步、下下棋、跳跳广场舞,怡然自得;
对于文艺爱好者来说,文化公园是观展看演出的胜地,这里几乎天天都有戏曲表演,不时举办各类展览。
南临西堤二马路,北靠十三行路,东至人民南路,西到镇安路,占地8.3万平方米的园区内花草茂盛、绿树成荫,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几代广州人的记忆。如今,这里依然热闹非凡,作为集宣传展览、文娱体育、园林绿化、游乐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每年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图片
七十载时光荏苒,文化公园的故事从未落幕。
曾是十三行的贸易核心区
十三行作为中国十八到十九世纪唯一的官方特许对欧美贸易的经营机构,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极厚重的一笔。十三行代表着岭南深厚的文化记忆,清朝时期曾是中国唯一对外的通商口岸,是连接中西方经济的枢纽带,是重要的商业符号。
“我们行商号就在文化公园”,十三行行商领袖之一的潘启八代孙潘刚儿研究十三行历史十多年。经过多年考证,潘刚儿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透露,祖辈潘启设立的商号就在现在的文化公园中心舞台,“当时,潘家在茶叶、丝绸经营上全国领先,丝绸业曾经垄断全国出口的一半。”经专家论证,文化公园地块是十三行贸易核心区,分别为商馆区和行外商人聚集区;商馆区范围大约位于现城启十三行广场及新中国大厦地块。
前身是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十三行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诚信务实、开拓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被广州人所传承。民国时期,在沙面建设的影响下,市政府扩建马路、填海筑堤,该地段联动长堤一带发展为广州金融、贸易和交通集散中心;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该地段遭轰炸沦为“西堤灾区”。
1951年,为了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解决物资匮乏,加强城乡物资流通,广州决定举办一次规模空前的物资交流大会。由市政府动员和组织了林克明、陈伯齐、夏昌世等广州地区一批优秀建筑师在原西堤进行规划和建设。仅用了四个月时间,为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建成了12座永久和半永久展馆。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这一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群的建成,在全国建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今后的文化公园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图片
1952年,在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会址上,“岭南文物宫”正式成立,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文化活动展览场所。1956年1月岭南文物宫再次易名为“广州文化公园”,三次易名均由叶剑英元帅亲笔题字。值得一提的是,广州文化公园的门楼由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时期,一直保留至今,并被评为广州首批历史建筑。
图片
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等多次莅临这里:毛泽东主席曾分别于1954年、1956年、1958年三次亲临文化公园视察,刘少奇、朱德、董必武、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郭沫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名人志士均在此留下了足迹和墨宝。
图片
风景这边独好 江山如此多娇——董必武1966年题
街坊留下难忘的童年回忆
20世纪六十年代,公园内修建的“机动旋转飞机”项目深受青少年喜爱,也成为许多老广州人难忘的童年回忆。
图片
年过七十的街坊何姨,说起那架旋转飞机还很兴奋:“那时这个(旋转飞机)对我们来说特别新鲜,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坐一次要几分钱,坐过一次都觉得终生难忘。”
年过八十的陈叔也回忆道:“当年觉得很刺激,好多后生都中意去玩,现在你们这些年轻人应该很难理解了。”
图片
风兜飞机、摩天轮、旋转木马、空中小火车……文化公园游乐场的这些游乐项目,让老广州们心中涌起一股亲切感,童年时游玩的情景历历在目。1985年,公园从香港引进首批游乐项目,开通了广州第一个游乐场,中国第一辆电动小火车就是在这里开动的。
图片
园内三大盛事
时过境迁,或许当年搏尽眼球的游乐项目已经“抢眼”不再,然而现在每天到广州文化公园散步、游玩的街坊依然不少,可谓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这还是得益于公园丰富的“内涵”。
文化公园共有8个展览馆,展出面积达7000平方米,七十年来各类展览连绵不断。而除了展览,园区内还持续不断地上演着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其中,迎春花会、中秋灯会、羊城菊会三大传统盛事作为文化公园的特色活动更是已享誉数十载。
1
迎春花会
“迎春花会”始于1957年农历新春。通过精心策划主题,创新设计景组,恰当安排文化活动,将文化公园打扮成一个繁花似锦、欢乐祥和的花之海洋。其中“元宵灯会”作为“迎春花会”的压轴重头戏,更将春节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现在,“迎春花会”已成为除夕花市的延伸,是广州市民欢度春节、饱览春光、感受传统过年氛围的好去处。
图片
2
中秋灯会
“中秋灯会”始于1956年,于每年中秋期间举办,深受市民喜爱,曾以“千盏花灯、百万观众”传为美谈。
文化公园的彩灯色彩鲜艳、工艺精巧,融汇四川、佛山制灯工艺技术,可谓形、色、光、声、动俱全。时至今日,中秋佳节到文化公园观灯赏月,已经成为广州市民的赏心乐事。
图片
1980年的中秋灯会。
3
羊城菊会
“羊城菊会”始于1953年,以弘扬岭南悠久而深厚的菊花文化传统、传承菊花栽培技艺为宗旨,每年11月中旬举办,是广州地区唯一坚持举办的大型菊花展览,多年来深受广州市民的喜爱。
图片
游园攻略
从地铁6号线文化公园站A出口出来,向左走约200米,便可看到文化公园的正门。
图片
公园正门楼与第四、第六、第七展馆和水产馆一样,是当年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遗址,也是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始建于1951年6月的中心台。舞台宽24米,深14米,台下可供467名观众就座。中心台是夜晚的文化公园最热闹的地方,粤剧、歌舞表演或是舞蹈比赛都在这里举办。
图片
中心台一直坚持以繁荣群众传统文化为宗旨,文艺百家登台演出,曾迎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等,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曲艺家侯宝林、马季,歌唱家朱逢博、胡松华,广东著名相声演员黄俊英等,有“高台一出戏,场上万人观”之说。
1
十三行博物馆
靠近正门的左边,是对公众开放的十三行博物馆,馆内收藏了大量清末十三行时期的历史文物,包括广州彩瓷、通草画、广绣、象牙器、外销扇、五常家具及银器、珐琅器、玻璃画、水彩画、漆器等文物。
图片
2
西关苑(第七展馆)
西关苑位于中心广场西侧,过去是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旧址中的手工业馆,现在则用于不定期举办各种展览。
西关苑由两间展室构成,呈环形结构,中庭有花园和瀑布景观。看完展,再进入中庭小歇一会儿,看美景听流水,十分雅致。
图片
3
水产馆
水产馆位于中心广场东侧,陈列有活鱼样品,更为惹人注目的是,它长期展出各种剥制、浸制的海、淡水动植物标本、相片、模型、图表,是介绍广东海洋与渔业生产的重要窗口。它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建的第一家水产馆,现已建成为广东水产资源常设馆。
馆内还有“镇馆之宝”——灰鲸骨骼。1953年,湛江徐闻捕获一条灰鲸,重30吨,是迄今为止广东地区发现的最大的鱼。当地渔民将灰鲸骨骼送给时任广东省长叶剑英,叶帅指示放置文化公园,成为水产馆“镇馆之宝“,保存至今。
图片
其他三个展馆功能近似,即文荟馆(第四展馆)、画苑(第九展馆)、艺庐,这些场馆经常用于展出一些书画作品,以及文化公园举办的各类诗书画大赛中的获奖作品。
你在文化公园
有什么难忘的回忆?
快留言告诉小荔吧!
图片
【来源 广州荔湾发布编辑部 郭展鹏】
【编辑 邓菲菲】
图片
图片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