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独山子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的故事

科室简介

血液肿瘤科是市独山子人民医院的首批重点专科,科室医护团队23人,病区床位40张,其中安宁疗护家化病房2张。科室设立三大专科门诊:肿瘤内科、风湿免疫、血液淋巴瘤。

2015年,该科室创建了首批“自治区级癌痛规范化示范病房”并高分通过验收,成为当时唯一获批的二级医院。

该科室积极发展新业务和新技术,2019年新增了血液、淋巴瘤业务,其中骨髓活检术填补了该院血液疾病治疗的空白;成熟开展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胸腹腔穿刺术+灌注化疗、超声引导下的体表转移瘤的穿刺活检术等先进技术。

市独山子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全体医护人员。图片由市独山子人民医院提供 (图片拍摄于疫情前)

每当克拉玛依市独山子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的医护人员感到疲惫,他们就会爬到郊外的泥火山上——或是盯着喷发口汩汩翻动的泥浆出神,或是遥望远处绵延不绝的红色山丘。半天过去,压力便消解在广阔的大自然中。

这群人和这片土地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他们用专技和情怀治疗故土的病人,而这片土地,则用美景和清风,深情地疗愈着他们。

挽救生命的“靶向药”

3月5日,走出市独山子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的大门,79岁的玉芬(化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最近一次复查结果显示:她的胸腔积液已全部消失,肺部肿瘤也明显缩小,在生活上,她已与常人无异。

4年前,玉芬因胸闷、气短到市独山子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做完一系列检查,她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伴大量胸腔积液,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被转到该院血液肿瘤科治疗时,玉芬心如死灰,一度想要放弃。科室医护人员用真诚的劝慰,给了她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医生在她的胸水里找到了腺癌细胞,将标本送往第三方机构进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玉芬的肺癌细胞属于基因突变类型,可以通过服用靶向药物治疗。医院很快为她采购了该药物,服用18天后,玉芬胸闷、气短的症状明显缓解,身体状态和体力也大幅好转。

“真不敢相信,每天服用1粒药,就能控制住癌症,现在的医学技术真是太神奇了!”玉芬对市独山子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的诊疗水平竖起了大拇指,“还好我没有放弃!”

在市独山子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每年都有数十位患者和玉芬一样,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获益者,生存期得到了明显延长。肿瘤靶向治疗于2005年在我国兴起,作为西北小城的一座二级医院,该院并没有因地偏而懈怠,而是克服重重困难派人学习,力争用国际最新技术造福本地患者。十余年来,该科室用这种“指哪打哪”的精准疗法,成功挽救了大量癌症患者的生命。

而这,仅仅是血液肿瘤科业务的冰山一角。多年来,为了给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该科室相继掌握了晚期乳腺癌的双靶治疗及耐药后治疗、卵巢癌的靶向治疗等国内外先进诊疗技术,科室人员用专业的技术和仁爱的胸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群英云集的“远程桥”

林海(化名)就是其中一个“奇迹”的亲历者。

2021年3月,43岁的林海突发腹痛,到市独山子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医生给他做了一系列检查,高度怀疑他是胰腺癌。对于这一诊断,林海感到震惊:“我平时身体很好,怎么可能是癌症!”

可是,最终的活检结果让林海陷入绝望:他不仅是胰腺癌晚期,且癌细胞已扩散至肝脏、腹膜和淋巴结,他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对于胰腺癌晚期患者来说,平均生存期仅有3至6个月。林海的心理防线被击溃了。

“不要放弃,我们可以通过远程医学平台请国内权威专家给你会诊,只要有一线生机,我们就应该抓住!”该院血液肿瘤科主任王英的眼神是不容怀疑的坚决,林海心头一暖,重燃了活下去的信念。

很快,王英通过远程医学平台发起了远程会诊,邀请上海同济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自治区肿瘤医院等国内名院的专家共同为林海出谋划策,为他量身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

在该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林海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不仅胰腺肿瘤开始缩小,肝脏上的肿瘤也变小了。时间一天天逝去,林海并没有被病魔击垮,反而活得更加从容通透。今年年初,他和王英吐露了自己的心愿:世界这么大,他想去看看。

尽管旅行会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王英还是决定支持林海的想法。她再次发起了远程会诊,请专家根据林海现阶段的情况,制定了一套口服药物治疗方案。林海兴致勃勃地揣着药和未完成的梦,奔赴向往已久的世外桃源。

“节日快乐!等我年中回去,可就是一年半咯!”今年国际劳动妇女节,林海在一片蔚蓝的大海前给王英拨通了电话。听着海浪轻拍沙滩的声音,王英的鼻头一酸,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刻,她清晰地感受了生命的可爱和可敬,一种强烈的职业荣誉感油然而起。

“在没有远程医学平台的时候,我们只能靠自己,因为技术力量有限,有时候只能眼睁睁看着患者受折磨。”王英叹了口气,“对医生来说,最难过的事莫过于此。”

自从我市2013年建成远程医学平台后,这个连接国内优质医疗资源的“远程桥”便彻底改变了市独山子人民医院以往“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近年来,在该院党委的大力协助下,血液肿瘤科先后与疆内外10余家三级医院建立了多学科会诊机制,成为多家医院的专科联盟单位,平均年会诊量超过100人次。

有了全国一流医疗专家的鼎力相助,该科室的规范化治疗水平逐渐和大医院接轨,越来越多的患者在这里重获新生。

充满温度的“终点站”

生命是坚强的,但也是脆弱的。

对于时常目睹生离死别的血液肿瘤科全体医护人员来说,这句话显得格外沉重。

随着肿瘤终末期患者增多,2021年起,市独山子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开始建立安宁疗护病房。

“沙发最好是布艺的,坐起来舒服。”

“墙面应该是淡粉色,看起来温暖。”

“还得有微波炉、冰箱、衣柜、空调,这才有家的样子”……

科室的20多位医护人员曾为安宁疗护病房的设计和装修操碎了心。他们希望尽最大努力,让患者在人生的最后一站过得温馨、舒适、不留遗憾。

2021年,43岁的梅子(化名)因患双侧乳腺癌住进了该院血液肿瘤科。作为科室新人,住院医师刘玥第一次目睹了生命和病魔抗争的惨烈过程。

“手术后不久,癌症就复发了,我们想办法给她用了国际上最新的药物,可是没用……”刘玥的声音有些哽咽,“癌细胞先后扩散到了她的左侧胸壁、腋窝、颈部、右侧胸壁,什么办法都试过了,病魔就是不肯放过她,她被折磨得不成人样……”

梅子最终是在安宁疗护病房去世的。家人围绕着她,医护人员也一直陪伴在旁,梅子走得很安详。

这件事一度困扰着刘玥。她曾在夜里反思:自己学医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结局注定失败,那么付出是有意义的吗?

一场特别的生日宴,帮助她找到了答案。

今年1月初,因肺癌需要长期住院化疗的杨力(化名)突然找到了科室护士长苗新霞。“明天就是我88岁生日了,儿女赶不过来,我,我想吃奶油蛋糕……”老人支支吾吾开口道。

苗新霞莞尔一笑,满口答应下来,随即安排刘玥去订生日蛋糕。次日中午,香甜的奶油蛋糕被准时送到了温馨的病房,在医护人员的祝福声中,老人度过了一个特别的88岁生日。

“老人未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准。但老人吃蛋糕时的幸福笑容,却是真真切切的。”刘玥说,那一刻,她真正理解了医疗工作者的使命,更明白了安宁疗护病房存在的意义。

坚韧笃行的医者们

血液肿瘤科的重病绝症患者居多,在这样高强度、高压力的环境中工作,医护人员的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因此,和其他临床科室相比,血液肿瘤科一直“人丁不旺”。

“我很庆幸,我有一个强大的团队。”王英发自肺腑地感叹道,“感谢每一位同事,你们都是值得歌颂的勇士!”

王英的赞叹是有依据的——在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该科室近年迎来了长足发展,不仅业务范围不断拓宽,学科建设、学术科研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突破;2021年,血液肿瘤科年收治患者1450人次,年门诊量达1.4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成为该院年出院人数最多的科室;这个团队还有着极强的集体荣誉感,曾多次在自治区、国家级比赛上斩获佳绩,展现了市独山子人民医院的医者风采。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这个团队无怨无悔的付出,是一群医者对于理想最纯粹的追求。

“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就会组织大家去爬泥火山、赏胡杨林,这是我们纾解压力的‘秘诀’。”王英的语调缓慢,有一种别样的柔情,“生命彼此息息相关,我们治疗患者,而故乡的一草一木,也总能治愈我们。”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冰 通讯员 罗兰 朱静

编辑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