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张水波:加强我国海外投资资产的安全

本报记者陈嘉玲北京报道
2022年全国两会即将如约而至。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将于3月4日在北京召开,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于3月5日在北京召开。
3月1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今年两会带来了两份海外投资资产安全相关的提案,分别是《关于加强我国投资的海外投资资产安全与提升管理机制的建议》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关于提升我国外派人员职业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议》。
据了解,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稳步推进。目前,我国已有4万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于全球的188个国家及地区。我国每年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也已达一千三百亿美元左右,位列世界第二。
俄乌冲突影响海外投资安全
近日,俄乌冲突引发全球关注。“俄乌冲突肯定会对我国‘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对外投资业务开展、资产价值和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张永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张水波分析指出,首先,俄罗斯是中欧班列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乌克兰是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尤其是中欧班列的过境国之一。其次,近年来俄罗斯与我国有很多大项目的业务合作,特别是能源方面。
据悉,中欧班列于2011年正式开行,共铺划了西中东3条通道中欧班列运行线,是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如今已成为国际物流中陆路运输的骨干方式。2021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为11.6万亿元,创8年来新高,同比增长23.6%,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为29.7%。
针对如何应对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张水波认为,首先要尽量保护好在外中国人的安全,结合当地法律协调好员工保护工作,不能在履约过程中因为自身的行为过失导致资产受损。第二,在撤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项目参与各方的沟通,包括业主、分包商、供货商等,取得他们的理解,同时与大使馆、中资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协调,按照法律和合同约定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以保证海外投资资产的安全和减少因混乱撤退带来的损失。
建议摸清海外资产家底
张水波指出:“我国走出去,特别‘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我国对外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很快。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仅仅从2012年到2021的十年,我国对外投资累计一万两千多亿美元,这些投资对我国以及东道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有力地支持我国的‘双循环’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但另一方面,由于海外资产,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外部环境十分复杂,海外资产安全管理应成为一个核心关注问题。”
据了解,我国央企以及地方国企是对外投资的主要投资主体,国资委一直对国企海外投资管理十分重视,比如2017年出台了《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央企对外投资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方法。其中规定了中央企业应建立投资决策前风险评估制度,委托独立第三方有资质咨询机构对投资所在国(地区)风险做全面评估,并要求中央企业应当对境外重大投资项目开展常态化审计,这些无疑对我国境外投资资产的健康运营起到很好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张水波告诉本报记者,由于海外投资重大项目往往牵涉的机构众多,资产结构复杂,投资额度大,现有我国投资海外资产的存量的实际资产价值,仍没有一定具体统计数字,加上投资主体等“本位”问题,在各投资主体的报告中,也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合规经营风险也时有发生。
因此,张水波建议,一是,由国家审计署牵头,国资委联合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存量资产价值”,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审计,摸清家底;二是,建立多部委联合制度化的审计,对我国对外投资重大项目进行定期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偏,但审计不宜过频,审计时间不宜过长,审计人员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要做到精准审计,尽量避免对对外投资正常工作造成不合理的干扰;三是,现有的管理办法对投资主体决策错误以及重大损失采用追责制度,但在追究责任时,应分析主客观原因,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行为。既要严格规范要求,又要保护对这些宝贵的专业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应当出台特别政策,制定与从事海外投资工作相适应的特别激励机制,让专业能力强、承担高风险、付出艰辛劳动的管理层获得匹配的“阳光”收益;同时设立各级海外工作突出贡献奖,给予做出贡献的长期外派人员以名誉奖励。
“爱国、专业、敬业的高素质管理层是我国巨量海外资产安全和增值保值关键保障。”他进一步指出,由于海外投资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风险事业,对投资管理层的决策与管控要求很高,这些人员,特别是高层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根据调研,有不少国企管理层出现离职的现象,而且存在离职倾向与抑郁倾向的管理者也有一定比例。
外派人员身心健康关系资产安全
根据商务部统计,近年我国每年在外各类劳务人员60万人左右。张水波认为:“这些外派人员,尤其是管理层,其身心状态关系到其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直接关乎我国海外资产的安全和价值。”
他还指出,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外派人员的工作通常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人身安全隐患多,包括新冠等传染病、恐怖袭击等社会动乱、恶劣施工条件。二是工作压力大。这些人员从事的我国对外投资项目,大多工期紧张,且企业成本和签证受限问题导致派遣人员数量往往不足。因此,这些外派员工工作往往高负荷运转,面临压力非常大。三是文化冲突带来的压力。由于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气候条件与国内的差异大,在交际时会产生文化障碍与文化冲突,语言沟通也存在障碍,在驻外活动中易发生因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及管理手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加之其对家乡的思念,易引起心理上的厌烦、困惑、无助等不良情绪以及生理上的不适。四是,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带来的家庭关系的不稳定。由于外派人员常年离家,由此婚姻关系矛盾、孩子教育甚至导致的家庭变故等问题也为外派人员带来了很大压力。张水波在调查中发现,对于对外公司在海外承包的每个项目,出现家庭变故的比例比一般情况要高得多。此外,长期在外,也加大了年轻人在恋爱婚姻方面的困难。
据张水波教授最近一次对我国一家大型央企对外公司的调研结果,该公司海外一个项目的200多名员工中,出现了9个程度不同的抑郁症患者。
对此,张水波建议,首先,建立科学的海外人员选配体系,加入对人员身体心理素质的考评。通过各种人格测试、职业倾向、心理健康水平测试等,可以对人员的个性倾向、品德、职业动机等有初步判断。不但要考虑选派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看人员心理素质、出国工作意愿以及家庭支持等。
其次,做好人员外派前的准备工作,加强心理健康培训。企业应做好外派前的准备工作,加强对项目人员的培训和辅导,将此作为出国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外派任职期间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我国企业一般在国外团队中都有随队医疗医生,但普遍没有心理医生。未来要在派遣人员中增加心理医生,以便随时对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和咨询。
另外,还要关注人员归国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其调整心态、适应环境。有些国际工程项目人员常年在外,与国内社会联系较少,员工回国后可能发现企业组织、人事方面都较出国前有较大变化,同样需要心理上的调节和适应。企业也应按照之前制定好的职业发展计划做好归国人员的安置工作,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工作热情。
最后,张永波建议,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保护政策,维护外派人员的切身利益。我国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将“员工援助计划”(EAP)纳入对企业的刚性要求,对外派员工定期强制休假、权益保护作出清晰具体的规定。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应为此类涉外人员的回国休假优先安排航班。
(编辑:郑利鹏 校对:彭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