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持续上新,看东南亚艺术家的超时空对话

近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主办,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万言亦无声——生活的学术价值”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大学城校区)开幕。展期至3月20日。
作为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的第四个研究性展览项目,本次展览由刘鼎、卢迎华担任策展人。展览将不同历史时空的作品与文献纳入叙事之中,既有来自越南、泰国、柬埔寨、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艺术家和诗人新近的作品,也有英国、中国艺术家深入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进行调研后创作的呈现。
本次展览,策展团队除了邀请长期关注的东南亚艺术家参加,还将一些诗人、作家、导演、摄影师和老艺术家的作品一并放置到作品对话中,并设置了“苍茫室”作为展中展,来激活那些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力图保持个人艺术语言探索的艺术家工作的深层内核,搭建了一个超越形式语言和时空区隔的对话结构,并极富想象力地通过作品叙事引导观众走入历史深处,聆听那些无声沉默的背后平静却深刻的瞬间声响,以及它们在时间流逝中依然折射出的熠熠光芒。
图片
金石声《窗》摄影
“这是一个在今天全球流动变得如此富于挑战的情况下,‍‍尤为珍贵的看世界和看自己的一个机遇。‍”开幕式上,策展人卢迎华分享展览策划的缘起:“在参与2012年光州双年展策划的时候,我强烈意识到在亚洲工作的许多艺术实践者基本上是不看亚洲的,‍‍这是一个我们大家共同的基本的工作情况,我开始去思考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状跟问题。”
经过长期的思考与艺术实践,卢迎华意识到,我们不仅不善于看自己,也不善于看我们的邻居,而要撬动这样一种深层的意识结构,‍‍需要更开放和更精微的事情深入到具体的甚至是个体的经验之中。
图片
胡博《双马》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表示,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展程过半,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通过策展人、艺术家和研究者们穿梭于线上线下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种化整为零的展览流方法,通过展览、论坛和工作坊陆续搭建出有效的交流。前序的三个展览项目,已带来了诸多发生在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当代艺术实践、项目、作品、成果与文献,而来到美术馆的观众,也通过观展、阅读和讨论,开始对东南亚以及相关联的广泛区域中所发生的当代艺术实践有了初步认知。
图片
克韦·桑南《精神之道》双频录像18分43秒
“就像在最初的策划方案中期待的那样,我们试图通过‘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搭建起了区域中多元开放的知识生产与对话研究平台,亦希望以开放的‘泛’策展方式邀请到更多合作者,力图让这块‘风下之地’所涉及的历史语境、地缘角力、群体叙事与个体的生命遭遇及体悟得到更充分地表达和展演。”陈晓阳说。
据了解,本次展览同期还举办国际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重要艺术史与艺术理论、艺术博物馆学、人类学及跨文化研究学者与艺术家,围绕新的美术馆视野下的策展实践等议题进行讨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部分图片来源:主办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