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芦溪:粮食大王易军林

央广网芦溪12月8日消息(记者胡斐)1.7米左右的个子,微黑、偏胖,穿着朴素,乍一看去,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他就是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银河镇河下村的“致富带头人”易军林,用自己的双手从一个普通农民一步步成长为拥有2000余亩水稻基地的“粮食大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一起发展产业,共同增收致富,实现从个人创业的梦到产业发展的梦再到乡村振兴的梦。
图片
易军林在基地搬运蔬菜(央广网发 谢友云 摄)
永不言败 立志农村的追梦人
1970年出生的易军林自小家境贫寒,“那时候一家老小吃饭都成问题!”易军林回想起以前的情景感慨道。前些年,易军林在外东奔西走,从事过包装、运输工、看火工、磨工等建筑行业的工作。但他心中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在家门口闯出一条致富路,改善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
2008年,随着国家促进粮食生产的大好政策、粮食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机械化的发展让他看到了在土地上生财的商机。于是他贷款5万元,在邻村开办了一家大米加工厂,并注册商标“夏田”牌。刚开始由于业务不熟、客户不足,易军林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甚至打击,第一年加工厂的生意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面对困境,易军林的倔劲上来了。他说“不熟的馒头,蒸(争)的就是一口气”。市场是企业生存的空间,没有客户,企业没活路。他一方面认真从企业运营中找差距,反省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从技术上下功夫,重金聘请了2位专业师傅。他注重产品质量、诚信经营,并善于捕捉市场价格信息,购销经营业绩逐年上升,经济效益显著。加工厂被芦溪县粮食局定点为粮食收购单位,年营业额突破20万元。
情系桑梓 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富裕后的易军林并没有忘记家乡的发展,他始终认为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通过多年从水稻种植、大米加工购销经营中所掌握的市场调研和信息,抓住国家对绿色食品和延季蔬菜需求的契机,他积极鼓励群众发展种植水稻,走上了农业产业之路。
2014年,易军林在镇村两级支持下,重新投资1000余万元,成立了圣涛农业合作社,发展并建起了水稻基地2000余亩,吸引200余人加入合作社,形成了集约化经营。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从门外汉尽快转变成致富能手,易军林一方面利用空闲时间马不停蹄奔走田间,悉心指导村民田间管理,把自己积累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无偿传授给周边村民。另一方面从书本和网络中查找水稻种植的相关技术信息,现学现卖地给村民传授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市场需求信息。
图片
械化收割水稻(央广网发 谢友云 摄)
正是通过易军林的努力,银河镇水稻产业发展迅速,从事水稻产业的农户达到1000余户。现如今基地出产种植优质早稻900亩,年可产优质稻谷2000吨(双季稻种植),年产值可达300万元,为农民增收近100余万元,解决当地农户就业100余人。
奋楫争先 乡村振兴的弄潮儿
易军林在企业快速发展面前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他认为自己所获得的成功来源于党的富民政策和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也离不开好的市场环境与市场机遇。特别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易军林的思路更清晰,有了新的梦想,投身乡村振兴大潮,做乡村振兴的奋斗者,在乡村的投资建设步伐更快。
为了适应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促进水稻种植增产增收,易军林投入资金引进科技化手段,先后购买了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运输车、无人机等机械,将水稻种植方式由以前的传统种植转变为机械化操作,形成产业链,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易军林还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将传统的散户种植方式结合起来,吸收30余户蔬菜种植户成立合作社,大家互相交流学习、提升种植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蔬菜利润空间,同时也解决了蔬菜滞销的问题。
图片
利用农耕机犁地(央广网发 廖雅君)
自2018年以来,河下村已形成以有机产业为主导其他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村域经济发展格局。通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断扩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产业现代化经营,推动村域经济快速发展。易军林说:“今后我还要逐步扩大种植规模,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做好富硒富锌产业文章,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谈及未来,他信心满满。
图片
群众在基地务农(央广网发 廖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