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网记者亲历国际维和实兵演习在国际维和实兵演习场 听他们讲述维和故事

军网记者亲历国际维和实兵演习

在国际维和实兵演习场 听他们讲述维和故事

■国防在线客户端记者李晨 特约记者 张淼 陈芋帆 曹瑞 黄攀越 焦光辉 于飞

谈起猛士突击车,我面前这位斯文儒雅的医疗分队手术组组长赵三军变得有些激动。

2017年11月,赵三军作为中国第四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的随队军医,前往朱巴执行为期一年的维和任务。在一次到耶伊地区的巡逻途中,搓衣板似的路况让从不晕车的他感到眩晕难忍。“当地没有成型的路,想开快都不可能。”

赵三军穿着厚重的防弹衣、怀里抱着步枪,以半卧的姿势坐在猛士突击车里,降低重心,保持平衡。经过艰难跋涉,队伍到达临时行动基地时已是深夜。

赵三军在维和任务区治疗病人。赵三军 供图

枪声响起时,赵三军乍以为是谁在放鞭炮。

随着政府军与反政府军间交火的升级,基地人员随时都有可能被流弹击中。赵三军“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一场武装冲突之中,这是以前所想象不到的危险。”赵三军做好了冲上去保护队员的准备,“我首先是一名军人,其次才是一名军医!”

“共同命运-2021”国际维和实兵演习按照联合国标准作业程序、交战规则和实战要求,依托实景、实案、实装、实兵设计演练行动。基于真实联合国维和任务场景构设的综合演练区,让赵三军又想起那年的维和岁月……

医疗分队在进行课目演练。焦光辉 摄

为了在执行任务中发挥重要的医疗服务保障作用,从陆军第82集团军医院抽组的医疗分队将许多信息化、智能化的设备应用到此次演习中:无人机消杀可以实现大面积、高效率的环境消杀;5G+移动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实现中国维和步兵营二级医院和国内顶尖医疗专家的无缝对接;“箱仪一体化”则是将心电监护仪、微量泵、心肺复苏机等急救仪器整合到一个箱组内,在野战环境中对伤员进行急救复苏和重症治疗。

前期进驻时,医疗分队努力构设真实野战环境。曹瑞 摄

从空中俯瞰训练场,我对“纵马仗剑、吹角连营”的情怀与意境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登上直升机,透过舷窗望去,参演官兵在训练场上肆意挥洒朝气与活力,他们无不希望着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作出新的贡献、注入新的活力。

为了高标准完成此次演习赋予的物资护卫、空中警巡、战场侦察等任务,直升机分队指挥员郭中辉带来了几位“王牌飞行员”,我们乘坐的这架直升机的机长马计营就是其中一位。

直升机分队进行双机编队低空着陆训练。 焦光辉 摄

作为中国第3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的副队长,马计营和队员们一起完成了20多项急难险重任务。中国维和直升机分队因此被联非达团誉为“不可或缺的航空力量”,并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

为了配合快反队员高效完成“1机8绳同降”这一课目,指挥员郭中辉带着马计营和飞行员们对空地协同及战法运用进行了反复研练。

野战环境中,土壤松软且泥泞,直升机落地后很容易陷进去,因此只能选择低空悬停或是单轮接地。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的任务场景,增加训练难度,直升机选择在一反斜坡投放快反队员,这意味着直升机只有一个进入方向,无论此时是逆风还是顺风。

直升机低空悬停。焦光辉 摄

直升机旋翼产生的拉力、气流拍打产生的地面效应,都对马计营的操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对于地面来看,直升机是‘停稳’的状态,但飞机状态一直在变化,我们要不断修正,否则就会拖拽快反队员。”

但马计营依然信心满满,“在维和任务区,我们只能通过仪表和有限的导航手段做辅助,飞出去后只能靠自己来保持航向。但是在这里,我们有团队做支撑。”

快反队员落地后迅速展开任务。万全 摄

近年来,中国维和部队从单一军种为主向多军兵种拓展,任务类型从支援保障向综合多能转型,行动目标从制止武装冲突向建设持久和平延伸。中国军队维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将为联合国维和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就在“共同命运-2021”国际维和实兵演习开始之际,仍有2241名中国维和官兵在联合国总部和7个任务区执行任务。

望着我眼前这些生动面孔,想必那些身处他乡的中国蓝盔,也是这般青春模样。

来源:国防在线客户端 作者:李晨 张淼 陈芋帆 曹瑞 黄攀越 焦光辉 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