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的生命守护者——探访海拔4500米的医疗援藏队

西藏阿里,“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6月依然寒气袭人,棉袄不离身。
随着2015年陕西省“组团式”医疗援藏队的到来,当地已实现411种“大病、中病”不出地区就能治疗,诞生了一个个医学奇迹。
家门口挂上“专家号”
年过六旬的加央,12年前就出现牙齿脱落的现象,但受限于当地落后的医疗条件,一直没能装上合适的假牙。“最后牙齿就只剩一颗了,平时吃饭只能喝点稀的。”他说。
苦于牙齿脱落的加央,偶然听说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来了一位口腔援藏专家,随即从家乡普兰县赶来。负责治疗的专家是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主任医师牛林。
“患者下颌已经没有一颗天然牙齿,这就要求假牙必须依靠吸附力产生良好固位,而吸附力的强弱与气压有密切关系,阿里地区海拔高,气压只有正常大气压的50%至60%,这是很大的挑战。”牛林回忆道。
困难还不止这一个。由于阿里地区没有假牙制作中心,牛林趁着回西安的机会,亲自到假牙制作中心与技师沟通细节,终于让老人在今年年初戴上了假牙。牙齿戴好,加央就把提前准备好的洁白哈达,献给了牛林团队。
图片
5月22日,援藏口腔专家、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主任医师牛林(左一)向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同事演示、讲解假牙修复前的牙体预备操作流程。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接过哈达的那一刻,看到老人感激的神态,就觉得援藏很值得。”牛林说。
此后,牛林发现阿里地区缺牙的老人还不少。为此,今年3月18日,牛林发起了“天上阿里 百人口福”免费镶牙公益活动。
“如何让海拔4500米深山的病人也能看到好医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陕西省“组团式”医疗援藏领队、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院长韩军表示,2015年“组团式”医疗援藏实施以来,陕西省已选派出100多名医护人员来到阿里,他们大多是派出医院的骨干专家,目的就是让阿里地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专家级医疗服务。
为高原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藏医疗队带来的不仅是疑难杂症的诊疗,更重要的是培养队伍。
来自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的王盟,进藏伊始就和卓嘎拉姆结对成师徒关系,并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师带徒的原则:“第一步,我先做,她来看;第二步,她来做,我来帮;第三步,她来做,我来看。”他说,通过这三步,实现了全程教学、全程辅导,真正把技能传授给徒弟。
“90后”援藏医生樊伟,是西安市红会医院的创伤骨科主治医师。进藏近一年时间,他先后带着徒弟做各类手术200余台,把最新的医学治疗技术和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本地医生。
韩军介绍,“组团式”援藏专家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全面落实“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机制,与本地的业务骨干结成对子传“真经”,通过一对一帮、手把手教等方式,全力帮助本地医务人员提升医务水平,着力为阿里高原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近三年来,陕西省“组团式”医疗援藏队向阿里地区打包移植先进经验61个,填补刷新区域医疗技术空白15项,成功实施开颅等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手术880余台。
图片
5月22日,援藏医疗专家、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放射科业务主任周天民(右)和医生王建雄一同根据患者的X光片讨论病情。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据统计,“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开展以来,陕西医疗援藏专家已与200多名本地医务人员结成传帮带对子,一批本地医生已成为医院的中坚力量。
以院包科打造天边的“生命守护站”
“现在住在我们医院儿科的早产儿,也可以住在暖箱里;黄疸的孩子也可以照蓝光来治疗,再也不用靠晒太阳退黄了。”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次仁玉珍说,多年前医院还没有独立的儿科,在陕西援藏的支持下,医院建立起了先进的儿科。
据陕西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阿里地委副书记张小平介绍,陕西省人民医院等11家“三甲”医院与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签订了“以院包科”协议,确立了妇科、心脑血管科、口腔科等一批阿里急需的重点帮扶学科。
图片
5月22日,陕西省第七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队员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合影。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得益于医疗服务水平的快速提升,一些过去必须到拉萨甚至内地诊治的疾病,在阿里地区已经可以得到诊治。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门诊人数增长25.6%,急诊人数增长6.77%,手术人数增长41.33%。
在陕西省“组团式”医疗援藏队的接力帮扶下,阿里地区人民医院2016年通过“二甲”评审,2018年通过“三乙”评审,现在正着力争创“三甲”等级医院。
不久的将来,祖国西南边疆的壮阔土地上,将会崛起一座更高水平的“生命守护站”。
文字记者:张京品、李键
摄影记者:孙瑞博
视频记者:洛卓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