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深处的村庄建起食用菌实验室 教育扶贫助力村庄迈出乡村振兴第一步

刘友全在大棚里看香菇长势(刘有全供图)

封面新闻记者席秦岭 徐湘东 肖洋

5月,凉山迎来了初夏。

和这个夏天一起热闹的,还有雷波县黄琅镇大杉坪村(前马湖乡大杉坪村)食用菌实验室的正式投入使用。

在凉山州雷波县马湖乡大杉坪村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身着白大褂,戴着帽子和口罩,那全幅武装、认真做实验的模样,让村民们觉得好神圣。同时,这个实验室,放飞了附近乡邻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希望。

曾经的贫困村建起了实验室,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敢想,并将它变成现实的,是四川省教育厅派驻凉山州雷波县马湖乡大杉坪村第一书记刘友全。

始于扶贫

省上来的干部干着乡村振兴的事儿

2019年年底,省教育厅启动第一书记轮换选拔。得悉这一消息后,刘友全第一时间主动报名。“主动请缨”,源于农村娃的那份乡土情节,他想实实在在地在农村为群众干点事情。

2020年2月13日,刘友全来到了大杉坪村,开启了他的第一书记生涯,也开启了扶贫工作的序幕。

大杉坪村,位于雷波县马湖乡,全村 177户956人,全彝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334人,原贫困发生率39.8%,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

在四川省教育厅、三峡集团、雷波县委宣传部等帮扶单位的帮扶下,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规划努力工作,2019年在“县摘帽”第三方检查获满分优异成绩。

刘友全走访农户家庭(刘友全供图)

刘友全到来时,绝对贫困,正在远去,他干的事情,更多的是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如何才能帮助这个村庄乡村振兴?来自乡土的刘友全分析了个遍,除了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外,他最看中的是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产业兴旺了,乡村就自然振兴了;有了人才,乡村才会有未来!”

刘友全铆定这两个方向,开始在大凉山一番探索与实践。

村庄里建起实验室

大山深处生产的香菇品质一流供不应求

刘友全来自教育系统,他摸底几个月后发现,当地过去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收效一般。他认为,他的作为还是要依托于自己所处环境的资源优势。

教育系统,是人才的宝库,专家林立,这是他最丰富,也最看中的资源。

到岗3个月后,他就邀请西昌学院农学院院长郑传刚一行到大杉坪村考察。他对专家们提出一个请求:请他们根据大杉坪的气候、土壤、水质等资源情况,为大杉坪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西昌学院农学院郑传刚院长前来考察(刘友全供图)

一番检测后,郑传刚松口了。“你们的条件,比较适合种香茹。”郑传刚说,他的专家团队创新出了一个优质香菇品种,为了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他愿意把这个成果与大杉坪免费共享。一起讨论后,共同将其定为“大杉坪壹号香菇”。

在摸索中前进,他也担心失败。为了稳妥,西昌学院农学院帮助大杉坪村修建了食用菌烘干车间和2个只放一层菌棒的食用菌大棚。由西昌学院提供特制菌棒和技术支持,大杉坪村与雷波县一家农业公司开展“公司+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生产。

4个月后,成效初现。村庄生产的4000余公斤香菇个头更大,肉质更厚,口感更脆,品质更好,售价10元每500克还供不应求。

刘友全算了一笔账,如果只卖农产品,产值并不高。于是,他们又开展了烘干业务,将香菇烘干后出售,每400克可以卖到160元,增加了附加值,香菇的产值比以前翻番。

村庄里建起来的实验室(刘友全供图)

村支部副书记吉觉拉史动了心,他经常跑到实验室,向专家讨教如何种食用菌,如何杀菌、如何给菌袋注水,以及如何采摘等技术。学成之后,他在村里建起了两个大棚,仅这一项,一年就为家庭创收五万余元,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香菇产业的带动下,2020年,该村的贫困户人均收入9314元,全村的人均收入是11000余元。

产业初见成效,刘友全思索起鱼与渔的问题,他认为,不可能指望西昌学院永远免费提供菌棒,要永续发展还得靠自己。刘友全打起了在村里建实验室,自己生产菌棒的主意。郑传刚支持他的想法,派了副院长清源来村上指导,和企业合作建起了实验室。从此,村庄可以自己分离菌丝,培养菌种,培育菌棒。

大棚里收获的香菇(刘友全供图)

“一年下来,我们的实验室可以生产10多万个菌棒,我们村自己用5万个,剩下的5万个可以免费提供给其他的村庄使用,为雷波县的乡村振兴助力。”刘友全透露,附近的唐家山村已经有了合作意向。他们准备用这样的模式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免费提供菌棒给村民,统一技术指导生产出来的香菇,他们再集中收购,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2021年4月,大杉坪和公司一起新建6个食用菌大棚并对以前的大棚完成立体放养技术改革,预计大杉坪村年产鲜香菇10万公斤。5月,高压灭菌等各种实验设备陆续进入实验室,5月底,大杉坪村食用菌实验室投入使用,预计年产香菇菌棒10万个,可惠及大杉坪村177户956人。

激励孩子求学

设教育专项助学基金还请孩子免费吃面

产业建起来了,刘友全思考起如何才能激发当地村民学习热情的问题。

村庄的村民全是彝族,文化水平不高,对求学也不太热情。刘友全摸底后,找出了村里最重视教育的家庭。

走访中,他了解到,在煤矿打工的吉日古日家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大学生(其中一个是村里的第一个女大学生),一个中专毕业生,一个普高在读生。这样的家庭令他眼前一亮,也让他对这样的家庭产生了敬意,依稀让他想起了老家那些拼命送儿女读书的家庭。

再分析这家人的收入情况,大儿子中专毕业后,在雷波县城开了一个诊所,收入可观。二儿子大专毕业后,收入稳定,在乐山安居乐业。“学历产生效益。就业促进家庭脱贫致富。”他说,这样的家庭应该成为更多家庭脱贫或者乡村振兴的楷模。

他经常拿这个家庭激励更多家庭重视教育。同时,他还到处拉赞助来了几万块钱,设立村教育专项助学基金:在读高中生(含9+3)和大学生将分别得到800—2000不等的资助,鼓励尚学重教家庭子女读书。

2020年,村里两个孩子专升本,一个孩子考上了职业技术学院,加上在读的高中生,村子里一共发放了4万余元的奖学金。

阿尔尔布三兄妹,全部获得了奖学金。去年他专升本,在江西读本科。一个弟弟在读高中,一个妹妹在眉山念中专。他特别感谢这笔奖学金,对刘友全说,“有了这笔钱,我父母就轻松了很多!”

对于奖金金,刘友全认为,付出得越多,他所在的乡村就越有希望。今年,村里将有4个孩子参加高考,他又做好了当高考志愿填报志愿者和付出一大笔奖学金的思想准备。

针对个别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的孩子,他联系了身边的一些爱心人士,请他们出资请这批孩子免费吃学习早餐。如今,他已找到了解三个“合伙人”,负责村里3个孩子的早餐。这些孩子上学期间,每天早上可以到场上指定的面馆或粉馆,免费吃一顿早餐,由“合伙人”按月结账支付早餐钱。

自脱贫攻坚以来,大杉坪村已培养出13名大学生和21名高中生。刘友全相信,在这些家庭和上进孩子的带动下,一定会有更多村里的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