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烈足迹】追寻母瑞山金戈铁马的红色岁月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鲍宇雁】一条沿山公路向山林腹地延伸,带着浓烈的山野气息,母瑞山在眼前连绵展开,橡胶林、槟榔树葱郁围裹,苍穹下群岚起伏,以独有的肃穆与博大,向人们讲述着琼崖革命摇篮的红色岁月。5月18日,“追寻先烈足迹——海南站”线下走访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探寻母瑞山那段金戈铁马的红色岁月。

母瑞山在定安县之最南端,地处定安、琼海、屯昌三市县交界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琼崖党组织创立并坚持武装斗争的革命老区。“不是山藏人,而是人藏人”,这是琼崖革命卓越领导人冯白驹曾说过的一句话,道出了人民群众才是革命者的真正靠山,在中共琼崖特委、琼崖苏维埃政府和琼崖革命两次转入低潮时,是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两度保存了革命了火种,创造了中国人民革命史上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典范,这正是琼崖党组织建立了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亲密关系凝聚成的伟大力量。

“母瑞山前风如刀,欺我壮士饥无粮。蕉叶茅草做军装,野菜野果充饥肠……”豪迈的战歌诉说着艰难岁月。1927 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后,琼崖共产党人撤往农村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3 月,广东国民党蔡廷锴部和谭启秀独立团渡琼,对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第一次反革命“围剿”。这个时期,革命力量遭受极大摧残,各地党政组织、革命群众团体的同志,“因敌人之严厉屠杀,死亡殆尽……”是年冬,琼崖革命领导人王文明率领 130 多名红军战士和部分赤卫队、琼苏直属机关、附属单位等 600 余人,向母瑞山转移,开辟山区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彻底消灭共产党和红军,在琼崖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红军到母瑞山不久,就集中兵力向母瑞山地发动进攻,并对母瑞山红军实行严密的包围封锁,红军战士困守山中,粮食外援断绝,生活艰难,大多数时间只好以野果、野菜充饥。在敌军的严密封锁下,我军紧密地团结和依靠当地苗、汉族人民开展生产自救,创办农场、军政学校、军械厂、医院、粮食加工厂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到1930年8月,红军队伍不断壮大,发展到1300多人,并成立独立师,这是母瑞山根据地第一次保留革命火种。

眙目高峰聚,仰怀英烈魂。随着琼崖红军的壮大,武装斗争的发展,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苏区的逐步扩大,引起了广东省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恐慌。1932 年 7 月, 国民党对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第二次反革命“围剿”,琼崖红军利用母瑞山的险要地形,与敌周旋,也试图突围,终因敌强我弱,遭受惨重损失,冯白驹回忆:“在母瑞山突围失败后,我和几十个干部在母瑞山继续坚持,后因不断地派出查看各县情况的同志均没有归来,结果几十个人就只存下二十多人,在母瑞山坚持了近一年,这一年可以说是最艰苦的年头,不仅无衣无食,又和外边完全失去联系,情况一点也不知道,且敌人又不断地搜山进击,驱逐山地居民,迁移边缘村庄,封锁山路,企图打不到我们,也使我们饿死于深山中。”

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失败了,琼崖土地革命再次转入低潮。特委书记冯白驹等带领剩余的100 多人,转向密林深处,在母瑞山过着原始人般的生活,开始了 8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第二次保存了琼崖革命的火种——25名英雄,1933年4月,这25名指战员浴血破重围,最终回到冯白驹家乡(今海口市琼山区长泰村),并与同在琼文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部队胜利会合,为恢复琼崖党政党组织,创造了重要的前提。这25把革命的星星之火,逐渐燎原琼崖大地,成为彻底焚毁琼崖国民党反动堡垒的熊熊烈火。冯白驹在1957 年《红旗不倒》中深情撰文,“母瑞山不愧是海南革命的摇篮。”

网络正能量骨干徐健辉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在海南,我现场实地看到了许多革命先辈的足迹,他们用鲜血为我们趟出了一条道路。作为自媒体人,我希望用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红色故事展现出来,让更多的年轻人在网络空间就可以跟随我们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精神。”

网络正能量骨干王晓军同样提到:"通过实地走访,对于革命先烈的斗争之难、之艰巨有了重新的认识,体会到了书本上文字材料感受不到的力量,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更坚定地认识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山川钟灵毓秀,立于其间。今天的我们已经难以寻觅当年鏖战的鼓角相闻与战场的血雨腥风,曾经,我们的红军战士餐野菜、卧丛林、不惧瘟神频袭、森森阵垒、重重围堵,始终保存星星之火,这千秋气节穿越了山风与岁月,述说着琼崖红军的铮铮傲骨与不朽功绩,也将母瑞山精神定格在了这片土地,成为气节千秋、砥砺后人的奋进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