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笼》特别篇过后,我看到了“中国科幻文化”的崛起

文|令狐伯光

5月15日,艺画开天的科幻动画《灵笼特别篇》播出。

这个特别篇标志着《灵笼》这部动画在国产连载动画中彻底封神,除非后面烂尾成《秦时明月》那样。

不过,可惜的是这个特别篇结束后没有放出这家公司做的《三体》动画版的信息,同时这部动画本身值得分析的地方很多,此处就不展开了。

不过,我个人看到《灵笼》特别篇过后,觉得中国“科幻流行文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可能会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科幻流行文化巅峰的到来。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2010年左右中国科幻文化其实一直衰落。如果不是《三体》在国外获奖引爆舆论,再然后《流浪地球》获得巨大成功掀起中国科幻潮——

饶是如此,现在的中国科幻仍然没有诞生下一个刘慈欣和《三体》。

但是看完《灵笼》特别篇,这里倒不是说会出现下一个刘慈欣和《三体》。而是中国科幻文化会进入下个阶段。

刘慈欣与中国科幻四大天王

刘慈欣是中国科幻作家的王者,但中国科幻圈只要谈到中国科幻作家通常还是有一个公认的“科幻四大天王”之称。

除了刘慈欣,另外三位是韩松、王晋康和何夕(何宏伟)。

1、中国科幻文学的黄金时代

王晋康的年纪是最大的,1993年开始写科幻小说,获得中国银河奖次数最多,作品有《逃出母宇宙》《天父地母》和《时间之河》等。

韩松则是资历最深的,80年代就获得过中国科幻银河奖,代表作品有《高铁》《宇宙墓碑》和《红色海洋》等。

何夕几乎和王晋康同年发表作品,他的科幻小说基本是短篇小说,2015年才发布首部长篇科幻小说《天年》。

相比之下,刘慈欣反而是“四大天王”中资历最浅的,1999年才发表处女作。但大刘属于典型的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

我们倒不能说大刘出来其它“三大天王”就不算什么,但是和大刘的科幻作品相比,“三大天王”的作品确实黯然了不少,尤其是《三体》系列诞生过后。

当然,算起来和“四大天王”同一时期的中国科幻作家,还有刘兴诗,吴岩等等。

“四大天王”的巅峰时间差不多已经过去了,“三大天王”崛起的时间主要还是在2000年前后, 刘慈欣的巅峰生涯则延伸到2010年左右《三体》系列过后。

2010年过后,伴随“四大天王”的老一辈中国科幻作家的减产,新一代中国科幻作家中也不乏有较高水准的。

比如星河、凌晨、赵海虹、江波、陈梓钧、张冉、索何夫等等。

但他们的作品论水平和影响范围,不用说《三体》系列了,很显然与“三大天王”相比都还是有点逊色。

2、中国科幻文学的变化与中国文学一样

中国科幻文学为何给人一种不行的感觉呢?

这个答案就是中国文学的投资平台,宣传平台,再到读者选择的消费平台都发生了变革。从原本的纸媒杂志变成了“网络小说”。

“中国科幻四大天王”的黄金时代,正好是中国大陆纸媒出版的巅峰时代。在网络小说崛起过后的2005年左右,中国科幻文学就衰落了。

我们现在回过头仔细看看,刘慈欣写出《三体》系列,似乎还有点像《无间道》系列之于当时的香港电影一样。

相信了解过中国科幻的都知道,在当年中国科幻文学衰落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不过,中国大陆毕竟不是中国香港。2010年后中国影视产业开始迅速发展,在《三体》获奖拿奖后,中国影视资本就盯上了科幻文学这块“处女地”,《流浪地球》大卖后更是彻底引爆中国科幻文化的兴起。

过程大概就是这么个过程,这才会有现在大家开始谈论中国科幻如何如何。

其实在《三体》获奖引起舆论爆炸,科幻片《流浪地球》大卖之前,中国科幻文学一直都非常的小众(现在也小众但好了很多)。

我们回到中国科幻文学的事情上来,纸媒和网文这个平台的转变,确实对于中国科幻文学的根基有很多影响。

毕竟科幻文学本来就小众,网文崛起后青少年看的网文就更多了。

能写出《三体》的全中国只有一个刘慈欣,但是能写出《斗破苍穹》的网络作家却有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

孕育刘慈欣、中国科幻文学的是出版市场的繁荣。是中国纸媒杂志的鼎盛时期,是可遇不可求的时代与机遇。

当时没有网文竞争,现在更是增加了短视频、手游等争夺读者空余时间和消费。

这个纸媒和杂志没落过后,这种创作的环境自然就没有了,也就不太可能再孕育刘慈欣和《三体》了。

因为现在中国流行文化创作的活力在动漫、游戏和影视流行文化上面。

有人可能会想到盗版的问题,这个“盗版”是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读者支不支持是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呢?

我个人觉得这是都没有弄清楚市场经济的重点。商业社会什么平台最容易消费,什么文化产品最满足观众的胃口,观众就会往什么平台跑。

没有市场环境的这个主观条件,哪来的市场经济下的产业繁荣?

国产动漫《大闹天宫》启发了日本的动画家手冢虫治,开创了日本的漫画、动漫产业,并繁荣到了全世界。

2000年后,中国动画漫画产业的衰落,难道要怪盗版什么的吗?

它其实就是社会环境变了,我们2001年签署WTO之前的制度是不一样的。

《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是我们不同制度下诞生的艺术动画,在新时代商业市场环境下面,这个东西当然玩不转了。

2010年后,随着中国网络商业动画的崛起,发展铺垫十年终于诞生了《灵笼》。未来还有《三体》动画版,《二号地球》《黑门》《银河之心》等等中国科幻动画的诞生。

这就是中国在商业市场的迅速发展,环境变化催生文化产业的例子。

中国科幻什么时候诞生下一个刘慈欣和《三体》

中国纸媒杂志早就衰落了,早就不是现在观众选择娱乐的主要平台了。

中国的严肃文学,甚至是某些还在纸媒杂志上面发表的通俗文学,已经有些属于高精尖点的艺术追求了。

比如每年茅盾文学奖获奖的作品,可能事先看过的读者并不多,因为获奖的宣传才会吸引一些对艺术有追求的读者去看(赚钱上还远不如爆款网文)。

不过,中国网络小说也衰落了,而且网文不行也已经说了很多年了。

这个具体例子都不用举了,网文的尺度越来越受到限制,变得越来越套路化就不说了。2020年某巨头对于网文的做法引起的巨大波澜,相信大家都有听过。

那么,我们回到中国科幻的问题上面来。

中国科幻什么时候才能诞生下一个刘慈欣和《三体》呢?

我个人觉得网文圈不太可能的,因为网文终究是讲究“快消”的商品。科幻文学确实是靠点子,但在太多注水的情节拉扯中,架构和文学性就太差了。

网文里顶级的科幻题材如《小兵传奇》《修真四万年》《重生之超级战舰》《地球纪元》等等,这个论影响和刘慈欣和《三体》等科幻文学相去甚远。

除非网文模式变成纸媒杂志一样,不再过于要求字数和严格更新。

作者有时间细细打磨文笔,作品框架,叙事水平和文学性等等方面,否则在网文里诞生科幻经典不太可能,但网文真这样做又不是网文了。

而且,虽然当下科技平台的迅速发展,但依存在纸媒杂志的中国严肃文学和类型文学并没有死绝。相反在接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发展生活越来越好的中国社会。

中国严肃文学和类型文学作家 在广泛的崛起,只是似乎还没有出现大家和神作。

严肃文学中的双雪涛,通俗文学中的马伯庸算,科幻作家中的《机器之门》的江波,《火星孤儿》的刘洋等就是代表。

如果走纸媒都没有出路,那双雪涛,马伯庸,江波,刘洋等作家是怎么活下来的?

文学产业这事儿的发展,怎么都不能怪读者和平台,最主要还是需要好作品。

上面列举的几名走纸媒杂志的作家,恰恰成为现在中国影视文化改编ip的源头。马伯庸,双雪涛早就成了香饽饽,而科幻作家江波,刘洋也跟上来了。

相比较“网文”的改编,绝大多数网文是靠数量,大多数文学就是靠质量。

我个人对于中国诞生下一个刘慈欣和《三体》还是有信心的,如果说作家可能江波的机率会高一点。

相比较中国科幻文学,我们更大的问题其实是科幻游戏,科幻动画,与科幻影视剧等流行文化产业发展不行。

尾声

2021年5月15日,《灵笼第一季》的正式完结让我看到了这个曙光。

现在中国科幻动画作品有《灵笼》,科幻电影有《流浪地球》,科幻游戏有《戴森球计划》等作品进入了门槛,但是距离诞生闻名世界的科幻史诗显然还有差距。

当前全世界都已经进入“多媒体”的世界,小说早就不是信息和娱乐传播的主流平台了。

未来的网文改革后和纸媒真的重新崛起,整个产业也不太可能超越巅峰时期,科幻作家可能会出现大家,但是也不太可能变成高手遍地走的状态。

这个最终靠的还是流行文化,如同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和韩流一样。

《灵笼第一季》的正式完结,其国内顶级,放到世界也能一战的优秀影视工业,这个放到全世界上都是有能竞争之力的。

最重要的是这部动画的表达的内核更是与“西方科幻文化”,可以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我们仔细想想,如果中国一年能出现3部左右的《灵笼》《流浪地球》这样的作品,整个中国流行文化产业就来到了下一个阶段。

中国什么时候诞生下一个刘慈欣和《三体》,相比之下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所以,我们还是先把科幻影视文化做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