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广州频现身 年轻艺术家带来新视角

图片
袁松《风景》(灯箱系列)
图片
王一作品
图片
蔡海标《与光同尘》
近年来,一大批当代艺术的博览会、展览等活动在广州“现身”,点燃了广州当代艺术的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计日可期,广州当代艺术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一批当代艺术博览会、展览和年轻的艺术家们持续发力,共同为广州当代艺术注入活力与创新。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广州当代艺术活动频繁
近年来,一大批当代艺术的博览会、展览等活动在广州“现身”。2020年底,首届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广州海心沙展览馆举行,邀请到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的33家一线国际国内画廊参加,展出了全球高品质的现当代绘画、雕塑、影像、装置及多媒体艺术作品,为广州本土画廊提供一个与国内外优秀画廊的交流平台,让广州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拥有更多契机和可能性。著名艺术评论家皮道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博览会堪称“平地一声雷”,海内外众多画廊携多元作品参展,在展现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也为本土艺术家提供了发挥舞台。
已经举办了六届的广州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持续打造下,已成为具有区域和全球影响力的专业性当代展事,主办方表示,将进一步把“广州三年展”打造成广州甚至珠三角地区的文化地标,形成共振,为城市发声,并进一步带动区域的文化、甚至经济和旅游等多个产业的发展。
而人气日益高涨的“艺术广东·当代艺术博览会”在2020年11月迎来了第十一届,据悉,这一届博览会的参展艺术机构达50余个,国内外参展艺术家近百人,超过1000件艺术品集中在博览会期间与观众见面,不仅有效改善了广东艺术市场艺术生态单一、艺术品类不够丰富的现状,还有力地推动了本土文化与国际化交流的发展。
这场四人群展,给广州当代艺术带来新视角
从近日起至6月14日,广州K11“糖果炮弹”当代新艺力群展邀请了4位国内炙手可热的当代青年艺术家王郁洋、王一、袁松和谭英杰,以他们的创造力给本地当代艺术文化带来新视角。展览现场,甜美外表下的作品包裹着完全不同的内核。面对现代都市里碎片化的海市蜃景和复杂的程序规则,我们如何去找到一个真实的出口?在这个展览里,四位艺术家分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王郁洋的作品重点关注主体与客体的相融。他从2005年开始关注“物”的层面,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艺术语言。他在作品中,往往引导观众去思考,当人造物拥有了生命,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将指向何处?
王一的创作围绕着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抽象化表达,探讨绘画的形式、材料和观念的转换。他试图通过用缓慢的个人手工劳作与快速生产消费的模式形成对比。他的绘画作品早期运用大量明亮的纯色,自2017年起逐渐转向一种更加深刻沉郁的色调。
袁松的作品提出对于消费主义和信息时代的思考。在《风景》系列装置中,他运用生活中大量尖锐、闪亮的现成品材料创造风景,反映消费时代的现象。而他的架上作品《高光》系列结合现实材料的镶嵌,创作出一种真假交错的状态。
谭英杰的创作通过对日常之物的重复使用,组合建造了一个宏伟的场景。他的作品区,宛若一个室内儿童游泳池,其中遍布各种“塑料新闻球”,在这些球中行走要随时注意脚下才行。谭英杰认为,在我们周围,由信息传播形成了无数轰动性的事件,如何去追溯信息的源头更需关注,这也是他的作品希望引导观众去思考的目的所在。
这些当代水墨,诠释“墨”的多种可能
水墨语言在当代艺术中实践、创作出丰富多样的面貌,不少青年艺术家在水墨语言的摸索中寻找到自己的角度。从近日起至5月16日,“墨言墨语·当代水墨青年:颜海蓉、蔡海标、陈锦潮作品展”在珠江美术馆开幕,展出三位青年艺术家的18组作品,呈现出他们在墨语言上的独特角度。
“墨”在颜海蓉、蔡海标、陈锦潮的创作中,或是手段、或是媒材、或是意味,而他们的艺术表达也由此展现出多元化的姿态。策展人陈烨表示,策划这个展览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让观者领略“墨”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希望展现当代水墨创作领域中积极创新的青年力量。
作者:李巧蓉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