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整版看达川!脱贫攻坚打硬仗 乡村振兴开新局

今日
四川日报推出特别报道
达川
脱贫攻坚打硬仗 乡村振兴开新局
李花烂漫。
图片
乡村近郊旅游持续发力。
图片
达川区赵家镇柑橘喜获丰收。
达州市达川区是全省农业大区、百万人口大区、革命老区,也是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2010年作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县纳入四川省规划。
达川区贫困总量大、贫困程度深,因病致贫现象突出,贫困人口达9.2万人。2014年,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仅为1912元,是当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9%。
达川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决战决胜、不胜不休,用最大的决心、最实的举措、最严的标准、最有力的行动,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围绕“六个精准”“三个重点”,着力打好“基础达标”“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攻坚战,2019年4月成功脱贫摘帽。□达州市达川区委区政府
聚焦精准 下好“绣花”功
在扶贫对象、扶贫措施、项目安排、资金使用、驻村帮扶和脱贫成效上聚焦精准,狠下“绣花”功夫,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
建档立卡“公开评”,扶贫对象精准。坚持“家家登门、户户核实、人人见面”,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通过“面对面”评定对象,“实打实”信息比对,“点对点”痕迹管理,确保了识别精准。
靶向治疗“全覆盖”,扶贫措施精准。在全面摸清摸透贫困村、贫困户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绘制“一张蓝图”,划分“三大片区”,细化分类标准,做到精准施策。
提高群众“参与度”,扶贫项目精准。扶贫项目安排坚持不降低标准、不吊高胃口,注重雪中送炭、不搞锦上添花,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最急需、最紧迫、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严把项目投向范围、规划申报、监督管理的各道关口,坚持对村扶贫项目资金实行“四议”“五公开”,提高村组干部和群众的参与度,发挥了扶贫项目的效益。
资源要素“大投入”,资金使用精准。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在加大投入充分发挥“金融扶贫”助推脱贫攻坚作用的同时,整合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为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项目管理的通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办法》,常态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确保各项扶贫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
上下联动“总动员”,驻村帮扶精准。实行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制,成立乡镇(街道)决胜脱贫摘帽前线指挥部和临时党支部,区级领导担任指挥长,区级部门(单位)挂钩帮带贫困村,实现贫困村帮扶全覆盖。在省“五个一”帮扶力量的基础上,建立贫困村“5+2”和非贫困村“3+2”帮扶机制,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全脱产沉底驻村,全区1.7万名财政供养人员全覆盖结对。
注重效益“常态化”,脱贫成效精准。坚持把脱贫质量放在脱贫攻坚工作首位,出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办法》《防返贫资金管理办法》,重点围绕扶贫对象准不准、脱贫需求清不清、指标数据全不全、帮扶机制实不实、资金使用明不明等内容,开展常态化督查指导,构建区级领导、行业扶贫部门、帮扶单位、乡镇(街道)、第一书记、村(社区)“两委”、帮扶责任人、包片指导组“八方同责”机制。
突出重点 打好攻坚战
严格对标“两不愁三保障”,锁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三个重点”全力攻坚,为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大会战”村村有变化。通过交通建设大会战,累计完成村社道路万余公里,乡镇、村、社全部通硬化路。通过水利建设大会战,投资建成石峡子水库,新增有效灌面5.13万亩。通过新建集中供水、管网延伸、引泉、打井、建池(窖)等多种方式解决20万余人饮水安全。通过网信建设大会战,行政村通电和广播电视网、通信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通过乡风文明大会战,引导广大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四轮驱动”户户有增收。坚持市场导向,构建现代农业“3+3+3”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粮油、蔬菜、青花椒、乌梅、安仁柚、水果,实现“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扶贫增收新格局。建立贫困人口就业数据信息库,采取鼓励劳务输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扶持就业、依托产业园区及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方式,让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就业。针对部分贫困户脱贫奔康内生动力不足,创新实施正向激励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调动贫困户勤劳致富积极性。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见》,从资金、政策、税收等方面,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深化改革,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盘活农民土地、林权、房屋等“沉睡”资产,培育产业扶贫类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以资金、土地、劳动力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创新“村集体+能人”“村集体+合作社”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贫困村人均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提高。
“四大政策”人人有保障。统筹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扶贫,健全“四项扶贫基金”稳定补充长效机制,织密兜底保障网,不让一户一人掉队。大力推进乡镇标准中心校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3亿元,新(改、扩)建农村学校23所、幼儿园8所,全区乡镇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标,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建成54个乡镇达标卫生院和142个标准化卫生室,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实现预防保健、家庭医生签约、免费健康体检全覆盖。设立“卫生扶贫救助基金”“医药爱心救助基金”“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基金”,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病举债的现象发生。按照“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保则保”的原则,推进新建、改造、拆除、靓化、保护“五大工程”,让农村群众住上安全房、共享好生活。创新推出《十大民生救助制度》,对自然灾害受灾户、流浪乞讨人员、贫困残疾人(子女)就学等10类情况进行专项救助,整合13个救助部门55项救助事项,创新建立社会救助大平台,发放救助资金3亿多元,救助困难群众40余万人次。
围绕延续 谱好衔接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全面小康才是目标。达川区在认真总结打赢脱贫攻坚战经验,运用好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积极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保持帮扶力量、帮扶政策、帮扶要求不变,推进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了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的平稳转型。
坚持帮扶力量不变。脱贫摘帽之后,贫困村“5+2”和非贫困村“3+2”帮扶力量保持人员不变、工作不断。
坚持帮扶政策不变。本着“扶上马、送一程”原则,继续对脱贫户全覆盖落实产业、医疗、教育、金融等扶持政策,坚决防止政策调整或“缩水”,影响脱贫户稳定脱贫。
坚持帮扶要求不变。对脱贫户的帮扶入户再规划、措施再深化、过程再监管、结果再严格、教育再深入,确保标准要求不下降,成果成效稳得住、有提升,从而推动巩固脱贫成果向纵深发展,提升农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农业“3+3+3”特色产业遍乡村
达川区结合该区“十四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契机,重点围绕稳定“粮油、蔬菜、生猪”三大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品加工、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种业”三大先导产业,构建达川现代农业“3+3+3”产业体系。
图片
2018年8月4日,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在达川区金垭镇的稻田里察看稻飞虱远程智能监测仪的运行情况,当地实现了远程实时虫情图片信息传输、数据统计分析、害虫监测预警。
图片
2017年10月19日,达州市达川区堡子镇烟灯村种植的1000余亩红辣椒喜获丰收,该镇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红辣椒产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图片
位于达州市达川区万家镇的中华银杏谷,是达川区重点打造的农旅综合项目,已成为达州及周边市民游玩的好去处。
图片
2017年12月16日,游客在达州市达川区安仁乡金鸡牌村采摘安仁柚。安仁柚是当地群众致富的“金果果”,种植面积超过1.1万亩。
图片
2015年6月10日,达州市达川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吴刚(中)进村入户,为达川区赵家镇养殖户讲授夏季生猪疫病防控技术。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郭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