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这所农村学校大变样!曾经留不住师生,如今孩子“眼睛都是放光的”

被民房环绕,外圈就是农田,江北区费市小学曾经是典型的农村薄弱学校。村里有条件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学校也因为硬件设施不行吓跑新招来的老师。
就在近几年,学校华丽蜕变,从宁波市文明校园、宁波市青少年绿色学校、宁波市智慧校园到省心理辅导室建设规范化学校、全国青少年手球传统学校……这一连串荣誉加身的背后,是当地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全面小康的真实写照。
视频制作:记者 马亭亭 樊莹
以前学生一下课就要“抢”厕所
位于江北区庄桥街道费市村的费市小学,创办于1912年,曾用校名“养正学堂”,为严氏族人创办。
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拆并居陆小学、苏冯小学等,学校规模扩大,更名为“费市中心小学”。1999年1月,费市中心小学和费市中学合并,成为九年一贯制的庄桥实验学校。2006年下半年,小学中学分离,正式更名为费市小学。
图片
改造前的费市小学校园。 图片由学校提供
与很多农村学校的遭遇一样,费市小学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度遭遇尴尬:硬件设施老化、教师队伍不稳定……
1985年出生在费市村的费蓓,在这所学校度过了小学和初中时光。毕业前学校的模样她仍记得:“运动场跑道破损严重,中间的草坪也秃了一大块。原来的校舍破旧不堪,厕所很简陋,数量也少,学生一下课就要‘抢’。”
后来,费蓓到外地读师范学校,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母校看看。2006年,她以一个新招入老师的身份回到这里,发现自己的身份变了,但学校还是老样子。
“因为硬件软件各方面没跟上,有条件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不愿读家门口的学校,招来的老师也留不住,一个个都走了。”说到这里,她的心里有几分伤感。因为是从小长大的地方,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努力坚持着。
校园环境和教学设备大变样
校长陈邦银2016年来到费市小学任教。
当时,江北区着力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结构,创新办学模式,力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底子薄弱的学校陆续启动校园修建改造工程,费市小学也列入其中,陆续投入760万元资金,除了对建筑外观进行美化改造,还增建一幢木屋用为图书馆和美术教室;改造升级运动场,建立标准手球场,拓展学生游戏场所;开设、改造、升级多功能教室和同步课堂,还建起了少先队队室、学生休闲阅读花园。
图片
如今的费市小学,校舍色彩明丽,充满童趣。 图片由学校提供
如今,校园光是绿化面积就有1000多平方米。教学楼和操场周围绿草茵茵,校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景、冬有绿,就像进入了一个小花园。“和城区学校没什么区别,看不出来是一所农村学校。”校长陈邦银笑着说,“从校园环境到教学设备,办学条件的巨大改善折射出政府对教育的持续重视和投入。这几年,当校长是越干越有劲。”
改造完成后,陈邦银在学校里拍了很多照片。看着家长们开始认可家门口的这所学校,纷纷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进入全国小学生手球“第一方阵”
硬件设施的改造升级,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但并不能代表学校的全部发展。于是,陈邦银趁热打铁,带领师生向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生社团等方面发力。
图片
学生正在打手球比赛。 图片由学校提供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漫步校园,随处可见共享小书屋,学生们动手制作的扎染作品、树桩画、绿植瓶等生态实践作品更是扮靓了校园;操场上正进行着一场手球比赛,学生们矫健的身影上下翻飞,将手球打得风生水起。
“没想到以前只有城里学生玩的东西,我们农村的孩子也能玩得转了。”2016年11月,学校开展手球运动,很快吸引了众多孩子。各班每周一节手球课,专业队一日三训,课余时间共享手球,还举行校园手球联赛,让校园时刻都有手球“划空而过”。
孩子们的努力换来累累硕果,学校先后获得宁波市手球锦标赛一等奖、江浙沪手球联赛一等奖、全国小学生手球锦标赛二等奖、全国小学生手球锦标赛U10男子组冠军……目前,学校的手球运动水平进入全国小学生手球“第一方阵”,这些成绩都是对孩子们的鼓励与肯定。
不仅如此,这群地处农村的孩子,还能自由选择参加创客社团的魔方机器人、创意编程、虚拟机器人等“时髦”的社团活动。
“无论是精神面貌还是行为习惯,学生们都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变得越来越自信,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眼睛都是放光的。”陈邦银校长说。
图片
学生们的笑脸。 图片由学校提供
来源 宁波晚报 现代金报 记者 樊莹 马亭亭
一审 俞素梅 二审 雷军虎 三审 卢科霞 终审 杨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