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在路桥遇见我的梦想

□王珍

初冬的一天,阳光忽然强烈得像夏天。

站在台州路桥区螺洋街道水滨村水心草堂门口拍合影的我们,被阳光刺得有点睁不开眼睛,感觉异常燥热。当地朋友细心体贴地说,去草堂里边吧,那里有更适合拍照片的地方。

我像逃一样走进去,立刻被里边超大、铺张的文字楼梯所震撼:在书海簇拥中,一级一级的阶梯,通向一层层更高的地方。在书的引导下拾级而上,仿若有一个未知的世界在等着我们。和大学里上大课或者听讲座的阶梯教室有一点点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

干净的阶梯平台上齐整地放着一排排圆蒲垫,精美而古朴。我不敢贸然踏上纤尘不染的台阶,怯怯地问:要脱鞋的吧?尽管被告知不必拘泥直接走上去就行,我依然像一个上学迟到的小学生,蹑手蹑脚地走到圆蒲垫边,轻轻地坐下,生怕惊扰了课堂秩序。

我的眼前,分明有着长衫的先生正在摇头晃脑地讲学,讲的是经史子集,先生的名字叫叶适。而我们都是穿越的学子,我们熟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背诵《周易》《尚书》《诗经》,书声琅琅。因为水心草堂在,所以,800多年了,叶适就一直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桃李芬芳。

从黄岩作协副主席余喜华的一篇文章里获悉,温州永嘉人叶适(号水心居士)少年时随教书的父亲来到台州螺洋,成了新台州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以螺洋大岙为中心开展学术活动。叶适不仅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还是文人间调解纠纷、缓和僵局的老娘舅,更是螺洋的孔子。

原本想当然,以为为纪念叶适而建的水心草堂,一定只是常见的事迹介绍、图片介绍、音效介绍、实物、题词、表彰等陈列的展馆,我甚至连走马观花的兴致都不浓。若不是因为要拍合影,差点就错过了这个美好的地方。

和我以往看到的美丽新农村不同,在这个山清水秀、风光宜人的乡村,最抢眼的并不是一幢幢农家小洋楼或者庭院,而是宽敞、明亮、多功能的水心草堂。粉墙黛瓦的建筑群,占地3500平方米,包括和合书院和文化礼堂。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共有4个板块:草堂书房中心、国学体验中心、农村文化中心和创客中心。

阳光穿过大大的窗玻璃,撒满了室内的角角落落。无论是站在书架旁,还是坐在窗下的卡座里,都被奢侈的书海簇拥着。幸福和心安的感觉瞬间溢满了心田。

想起儿时曾经对书的贪得无厌。小时在妈妈工作的杭州解放路百货商店附近上学,放学后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商店的小图书馆。我缠着妈妈办了一张借书卡,让妈妈带着去借了几回书后,就自己去和美丽的图书管理员小虞阿姨打交道。大概是我借书还书的频率太高了,有一次小虞阿姨说,你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真的能看得懂《红楼梦》?而且两三天就来换书,这节奏也太快了,至少一个月或者二十天后再来借。我从软磨硬泡到号啕大哭,给妈妈的不少同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后来,上大学,有了自己的借书卡,但我还是觉得一本卡不够用。我曾借了一位大姐同学的卡,不幸被图书馆的老师识穿:“一看就不是你的证!明显,你的年纪小多了!”我居然强词夺理:那是我十年后的照片啊……

那时觉得最有权有势的职业就是当图书管理员或者新华书店的店员,我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创业理想是开一家小书店。那天在水心草堂,在书香浓郁环绕中,回放着我年少时的一幕幕渴望,感觉自己已经找到了心中的世外桃源。

真的,水心草堂,是如此文艺清新的书店,却又是那么深邃远古的草堂。既很好地传承、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精髓,又树立起现代文明新风,引领着时代风尚。虽然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却是我生命中一次怦然心动的遇见。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