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苦学多年的英语没用上,为啥要让孩子继续学?

图片
英语是“废物技能”?
去年三月,作家花千芳声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英语不过是一项“废物技能”。
他认为,除了上学考试用到英语之外,许多人毕业步入社会后,便基本与英语绝缘。即便是要出国,各类翻译软件也能削弱沟通障碍。
图片
图片
▲图片来自天涯
虽然花千芳的言论受到了许多网友的批评,说他是画地为牢、井底之蛙,但“英语无用论”还是着实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
那些曾经在学校里苦苦背过的单词、语法和课文,似乎真的极少在毕业后用到过。
英语教育的支持者会说:“学英语确实不能保证你将来一定用得上它,但不会英语一定意味着你将错失许多与多元外界接触的机会,意味着你会在日后想用它却不知该怎么用时而感到悔不当初。”
争来争去,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学英语,人们的落脚点都在“是否用得上”上面。
在人们看来,学不学英语,更像是对未来的一次赌博:如果你认为英语对未来生活有影响,那就学;如果你认为未来生活没有使用英语的必要,那学不学无所谓。
那么,英语学习的效用真的只能在遥远的未来得到兑现吗?学习英语却在毕业后没怎么用上的人,真的没有从英语学习中受益吗?
答案是否定的。
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英语(或任何一门外语),我们收获的都不仅仅是一门语言技能。它还有助于我们形成更灵活的思维、更强大的自控力与共情能力,可以说是“多管齐下”。
这些能力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尤为重要,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是在学校还是在职场,是与亲人、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相处。
这些能力将帮助我们无论是在学业、事业还是人际交往方面都更加成功与顺利。
图片
什么是“多管齐下”的英语学习方式?
“多管齐下”的语言教育,在于“应用”而非“习得”。说得通俗些,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
但至今为止,仍有不少孩子在接受着十分生硬的、只注重“习得”的英语教学。
学生们一遍遍地背默单词、语法与课文,却极少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真实生活中去,将“使用英语”变成一种日常需要。
许多由中国老师主持的英语课就是典型的“习得型”英语教学。在这些英语课中,老师用中文讲解某个英文单词或语法是什么意思、该怎么用。此时,英语是学习的目的。
那什么是“应用型”的英语教学?外教课是一个,现如今流行的学科英语课程是另一个。
在这些课堂中,老师用英文带领学生学习新知识。此时,英语是学习的工具,是一种途径与手段。
打个比方:
在“习得型”英语教学课堂中,老师会指着一张白猫的图片告诉学生:“看,这是一只白猫”。
然后请学生记住“白色”的英文是“white”,“猫”的英文是“cat”。此时,“白猫”是工具,“white cat”是目标知识。
图片
但在“应用型”英语教学课堂中,老师会指着白猫的图片和学生说“this is a white cat”。
此时,学生直接将英文“white cat”与图片中的白猫对应起来,中间不需要中文“白猫”作为辅助去理解图片的内容。
换句话说,英文“white cat”是工具,“白猫”这个动物是目标知识。
简而言之,“习得型”英语教学与“应用型”英语教学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将英语当作目的,后者将英语作为手段。
“应用型”英语教学助力认知能力发展
在“应用型”英语教学课堂中,当学生沉浸在纯粹的英语环境中以英语为学习手段获取新知识时,学生便是在用英文逻辑进行思考。
久而久之,学生直接使用英文逻辑进行思考的能力会越来越溜,逐渐趋同于使用中文逻辑思考的能力。
也正因为此,他们开始逐渐发展出强悍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能力——见到不同的语言文字或不同国家的人时,大脑迅速作出反应,从一种语言逻辑迅速切换至另一种语言逻辑。
而对于因低频 “学以致用”而导致英文逻辑能力低下的人,他们接收英文信息时总是要把这些信息转化为中文去理解;或当他们输出英文信息之前总会在脑海里先形成对应的中文,然后进行翻译,永远的慢半拍。
灵活运用两种或多种语言逻辑进行思考的能力为我们带来的好处决不仅仅是向他人炫耀“看我读英文原著/与外国人交流得多厉害”,它还能优化我们思维的灵活性、自控力以及共情能力。
◆更灵活的思维与更强大的自控力
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ing)是检测多语言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经典实验。
实验中,研究者将两张有着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目标卡片贴在两个容器上呈现给儿童。
图片
▲目标卡片
随后,研究者向儿童呈现一系列与目标卡片中的图案有着相同形状但不同颜色的测试卡片,并请儿童根据某一种维度(如颜色)对测试卡片进行分类(即,将有蓝色图案的测试卡片与有蓝色图案的目标卡片归为一类,将有红色图案的测试卡片与有红色图案的目标卡片归为一类。
图片
▲测试卡片
图片
图片
▲根据颜色对卡片进行分类
几轮过后,研究员再请儿童根据另一种维度(如形状)对测试卡片进行分类,即将有卡车图案的测试卡片与有卡车图案的目标卡片归为一类,将有花朵图案的测试卡片与有花朵图案的目标卡片归为一类。
图片
图片
▲根据形状对卡片进行分类
整个实验前后包含两种相反的规则。如果要将卡片正确地分类,孩子必须要:
1.集中注意力去听研究员有没有变换实验规则;
2.当规则变更之后,记住新的规则是什么,选择性忘记之前相反的规则;
3.在做分类决定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规则所提及的图案维度上,选择性忽略图案中另一个维度。
简单来说,孩子若要出色地完成实验,一是要有足够的大脑抑制能力,控制自己关注不相干信息的冲动;二是要思维足够灵活,在不同的规则中来回转换。
大量研究实验表明,在这个实验中,拥有多语言能力的孩子比掌握单一语言能力的孩子有显著的优势。这说明多语言环境成长下的孩子拥有更强的控制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理由很简单,多语言环境成长下的孩子每天都面临着与实验相似的生活情境,不断在不同语言间切换,不断控制自己对着只懂得A语言的人讲B语言。
图片
◆更强大的共情能力
错位信念任务实验(false-belief task)是另一项检测多语言儿童认知水平的实验。
实验中,研究者首先给孩子看一段木偶剧:Sally将球放进房间里的一个篮子里后便到花园里玩儿去了。Sally离开后,Anne走进房间,将球从篮子里拿出来,放进房间里的另一个盒子中。
随后,研究员问孩子:“当Sally回到房间后,她会去哪里找球呢?”
实验结果现显示,拥有多语言能力的孩子更高概率认为Sally会去篮子里找球,而掌握单一语言能力的孩子更高概率认为Sally会去盒子里找球。
研究者认为,多语言儿童之所以能够作出符合剧情走向的回答,关键在于他们能够控制住将自己所掌握的事实真相(球最后被放入到了盒子里)代入到对真相并不知情的Sally身上。
正是由于这样的控制力,这些孩子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的想法与感受并不总是与他人的想法与感受相同,也因此发展出更强大的“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的共情能力。
啥时学?跟谁学?
既然学习多一门语言能够给孩子的语言与认知带来如此多的好处,那么孩子学习英语是否存在一个关键期呢?是不是越早越好呢?
在双语教育领域,确实存在一个所谓的“关键期假设”。
这个假设最早由蒙特利尔的神经科医生Wilder Penfield提出。他认为人类学习外语存在一个关键期:
如果一个人超过某个年龄段才开始学习一门外语,那么TA的这一门外语水平将永远无法等同于母语水平。
然而这个假设一直充满着争议,至今,对于这个关键期究竟是什么年龄区间也还没有得出统一结论。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越早接触,越容易掌握。晚接触并不代表学不好,只不过是要更多费些心力而已。
图片
那如果父母英语都不错,是否意味着孩子可以直接在家里接受英语启蒙呢?不是不可以,只是在我们看来,实施起来会略有难度。
即便父母能够坚持每天用刚好一半的时间与孩子使用英语交流,但大环境终究会导致孩子更先且更熟练掌握中文。最后,越来越习惯使用中文的孩子会更愿意使用中文与父母沟通。倘若父母还是与孩子死磕使用英语,反而会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在我们看来,将与孩子练习英语的机会托付于一个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是一个更为理想且自然的选择,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外教课,孩子都知道英语是唯一可以沟通的工具。
第二语言不止是外语
因此,英语究竟是不是一项废物技能,根本不在于我们是否用得上它,而在于我们怎么学它。
如果我们以一种有效的“应用型”英语教学模式学习英语,那即便我们的未来没有使用英语工作与生活的需要,英语学习也能给我的工作与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与优势。
无论是哪一门外语,只要是我们能够将其转化为认识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手段,而不将其局限为学习的目的,都能够在为我们精进一门语言的同时,发展灵活的思维、强大的自控力与共情能力。
最后,和大家稍微拓展一下——既然外语能够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方言可以吗?
答案是肯定的。
许多家长非常排斥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讲方言,认为会把孩子的普通话发音带跑偏。
图片
有没有这个可能?有——只要孩子沉浸在方言环境的时间远远高于普通话环境。一般情况下,对于双语者,第一语言的发音会影响第二语言的发音。所以,如果担心孩子的普通话被带跑偏,请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多多与TA使用普通话就好。
其余的,请放宽心让孩子与方言老人自由愉快地相处吧。要知道,方言老人可跟外国人一样,是孩子身边最地道的“第二语言”老师,也是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的最佳帮手呢。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更新于2021年04月19日,经马蕾孕哺育科普信息组审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科普信息,避免公众被错误认知和谣言误导,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判断和处理。个人的哺育问题需要与母乳喂养咨询师讨论或咨询。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