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丨念好“三字决”,涵养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

在益阳江都区,小林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小林记忆犹新:从去年底到现在,自家农场已经开展两次集体技术交流活动。他特意点开微信朋友圈,向记者展示最近一次的活动——今年2月28日,江都区农业部门组织农机专家来到小林农场,开展一场100多人参加的植保作业实地指导。(4月18日《湖南日报》)

据介绍,当前,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投入品、技术、装备导入小农户。高起点上保障粮食安全,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成为各地的自觉行动。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不断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这张“全局图”亟须广大人才大施所能、大显身手、各级党组织不妨念好“三字决”,在选用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三个层面下真功夫,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激活乡村人才振兴“蓄水池”。

念好“选”字决,立足实际挖掘人才“矿藏”。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库”, 有针对性加以培育,把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成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按照换届选举的法定程序,注重从致富能手、退役军人、高学历人才等群体中选出群众信得过、肯为群众办实事的党支部书记,选出“领头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干劲,作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打造本土“生力军”。积极联络外省外县本土人才“回流”,加强与外省外县外乡籍贯的企业家沟通联系,鼓励他们回乡访问考察,投资兴业。

念好“育”字决,激发乡村人才队伍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必须以农民自身素质提升为前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村民为股民。要着眼于“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这一目标,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就业培训、耕读教育,推进产学研用,强化协同育人,完善农村本土人才孵化培育链条,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基层干部、科技人员、乡村教师等,可探索挂职交流、定向培养、挂包服务等方式,促进人才流动,妥善考虑他们在生活保障、后续发展等方面的诉求。关心爱护农村青年干部的思想和生活,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才留得安心,干得踏实,真正发挥顶梁柱的作用。

念好“留”字决,搭建返乡人才干事创业“平台”。农村要积极引才引智,吸引人才返乡下乡创业。与城镇相比,乡村自有其独特优势,优质绿色农产品在市场上需求旺盛;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中不乏投资风口;青山绿水、清新空气亦是不少人记忆中的乡愁。降低融资门槛、加强税收优惠,为返乡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平台、资金、技术等“硬举措”;建立人才定向回引、服务保障、选拔使用等制度机制,打造让他们在工作上有保障、生活上有盼头的“软环境”,让人才能真正扎根在农村。

栽下梧桐树,迎来金凤凰。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乡村振兴,说到底是人才的振兴。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实施人才振兴战略,大力“招才”“引才”,用心“惜才”“留才”,念好乡村人才振兴“三字决”,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