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宁农村小院见证新四军抗战史,修缮后成为红色文化打卡地

现代快报讯南京江宁区横溪街道横山社区上庄村,有一处原样修复的老民居。清水砖墙围起的院落,保持着老式民居的风貌,辨识度很高,和旁边的现代农家小楼风格不一样。它原本只是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却曾作为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见证了新四军敌后抗战历史。
4月18日,南京市2021“国际古迹遗址日”启动仪式在六朝博物馆举行,“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修缮工程”入围南京市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
图片
【现场】
旧址变身展馆,再现峥嵘岁月
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跟随南京市文旅局走进这座修缮好的旧址,感受见证了峥嵘岁月的遗迹。
在上庄村村口,跟着指示牌,沿着乡间小道,就能找到修缮好的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门口立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石碑。
图片
走进小院,一面青砖墙上悬挂着党旗形状的标识牌,上面写着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树荫下,一张砖垒砌成的小桌台边,有两个身穿制服的新四军战士雕像:他们站得笔直,相互对视,一边交谈,一边用手势比划,好像在讨论作战计划。
图片
展厅入口处,一块浮雕展示了新四军英勇战斗的场景,也作为“南京江宁敌后抗战史料图片展”的开场,展览的主题是“忆峥嵘岁月 传革命精神”。展厅里,一幅幅史料图片展开历史画卷,玻璃展台里还有实物展示,有手榴弹、望远镜盒、手枪等战斗武器,也有手摇电话机、马灯、草鞋等生活办公用品。老物件略显老旧,金属部分已经锈蚀,带观众直接地感受峥嵘岁月。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张八仙桌拼成“会议桌”,旁边摆着几把椅子,还有几条长长的板凳。如今,这里成为上庄村里的红色打卡点,前来参观、学习的观众络绎不绝。
图片
【修缮】
一度面临坍塌危险,如今原样恢复
眼前整齐的院落和房屋,让人很难想到,几年前这里一度破败不堪。修缮前,该旧址现存房屋7间,原是农民刘绪根的住房,除1间保存较好外,其他几间屋顶木梁腐蚀严重,屋瓦破碎,山墙整体倾斜,有坍塌危险。
2016年,江宁地方政府与居民协商,把旧址建筑定为革命纪念地保护,居民迁出该建筑。由于建筑损坏越来越厉害,江宁区文化广电局于2017年筹资,2018年对这组建筑进行了修缮。
“这是两个单体小院落组成的建筑群。修缮主要包含两部分工作,一部分是文物本体建筑,另一部分是院落环境。”作为项目顾问,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院院长助理陈建刚介绍,当时做调研的时候发现,建筑由于长期没有得到维护,屋面等很多地方已经坍塌了,里面非常危险;环境也是乱糟糟的,很早就不住人了,村民在这里养鸡养鸭。
针对建筑本体的修缮,主要是对梁架朽烂的部分进行更换,屋面的瓦基本上全换掉了,基本按照原样恢复,重塑它的历史风采,室内地面铺了地砖。院落围墙重新修葺,植物基本保留了原样。
站在房屋门口的小院里,陈建刚说:“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原本也是有房子的,基本倒塌了,只剩下遗迹。现在遗迹还在地下,没有动,原样保留,在上面铺了一层砖,便于大家来参观。”
修缮过程中发现,建筑虽然看起来不是很起眼,但还是有它特色的地方,透露出一些历史信息。比如,右边的山墙,可以看出,当时这户人家不是很有钱,外表面是砖,内表面是土坯砖,分为两层,因为土坯砖的成本比砖低一些。因此,修缮时特意在墙里面保留了土坯砖,保持了它的特色。
图片
图片
【价值】
普通农家小院,见证新四军敌后抗战史
1982年8月,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处房屋,本身只是南京一处很普通的民居,为什么能定为文保单位?这是因为它是红色文化遗址,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陈建刚说。
1938年,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粟裕同志从六个团中抽调了一小部分,组成了先遣支队,他们在江宁、溧水一带主要是为了侦察敌情,打击日寇。指挥机关就设在上庄村。上庄村附近的鸡冠岭地处江宁、当涂、溧水三县交界,一支队新三连与日寇在此激战三昼夜,重创敌军。1938年新四军抗战时把旧址建筑作为临时指挥部使用,使用3-4天后新四军撤走。
这处旧址建筑,作为革命纪念地,它见证了抗战的历史,见证了新四军为抗战所付出的艰辛。
图片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胡玉梅 刘静妍/文 徐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