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撕破脸皮”?13城开始“收网”,紧日子来了,现金才是王道

图片
一向柔风细雨的房地产,今年颇有一种“撕破脸皮”的感觉,脸色说变就变
一边是调控态度在变,13个城市开始“收网”
4月5日晚间,合肥发布通知,出台了房地产调控八条措施和12条对政策的官方解读:包括同一套住房,6年内只能享有学区内小学1个学位,3年内只能享有学区内初中1个学位;所有户籍过户需要查询限购,企业法人、法拍房也都要纳入限购;确保全市不少于9000亩,单列租赁住房用地900亩等措施。
如此力度的调控力度,涉及土地供给,终端限购和限售,学区房炒作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的手段。其实,合肥只是一个侧面,在最近一段时间,多个城市已经行动起来。
1月下旬到3月,以上海、北京、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发布二手房参考价,延长限售时间,提高增值税年限,严打经营贷流入楼市。到了3月下旬,西安提高“无房刚需家庭”标准,买新房需要往前追溯整整4年。成都针对投机买限价新房的,限售期延长到5年。广州对抵押人持有被抵押房产时间低于1年的,审慎确定贷款抵押成数。
如此密集的动作,除了限购,限售、限贷外,还有针对限价房、增值税、提高贷款审慎等多种措施,可以说在过去的两三个月里,房地产自上而下,同步式的行动,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严打投机。
事实上,调控的愈加严厉,早在市场的预期之中
1-2月份,住建部赴深圳、上海、北京实地督查,3月初,副部长倪虹又带队赴杭州、无锡调研督导,3月22日,又带队赴成都和西安调研,3月下旬,再派出督导组赴南昌现场督导调控工作,4月8日,住建部副部长倪虹约谈广州、合肥、宁波、东莞、南通5个城市。
种种迹象表明,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不仅仅是13城的“收网”,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手段堵住炒房投机的口子。
图片
另一边,老百姓的态度也在变,做好过“紧日子”准备
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月住房价格变动情况中,70个大中城市有56城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上涨,二手房方面,上涨的城市数量有55个。
然而,与强劲的数据背向而行的,是“社会消费”被抑制
经济学家李迅雷曾说过,对房产持有者来说,房价上涨是有利于消费的,身家的快速膨胀,消费习惯也会变得大手大脚,2015-2017这一波行情,还带动了家具、家电、装修各个行业的快速繁荣。但是,一旦“财富幻觉”消失,各行各业的消费便会被拖累。
据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梁中华的报告,其核心观点就是:在本轮经济复苏过程中,地产和消费出现了明显脱节,这种“背离”效应,是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梁中华指出:社消零售增速却只有4.6%,和疫情前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反映了我国的终端需求仍然偏弱。而这也是和以往经济周期最不一样的地方:本轮房地产经济复苏,并没有带动消费同步回到正常水平。
说白了,按照以往,如果楼市快速走强,消费水平必然会跟进,但这一次却不同,无论房市表现得如何强劲,老百姓似乎不敢乱花钱了。问题出在哪?关键还是“收入没涨”。
虽然说去年四季度我国GDP增速创出了新高,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只有5.7%,对比2020年之前接近8%的增长,差距依然很大。再加上人口出行、聚集都受到了限制,餐饮、旅游等典型服务业复苏并不快,而服务业又是个体、小微企密集的行业,这些人的收入受到影响,消费力必然会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据央行一季度数据报告,人民币存款增加8.35万亿元,同比多增284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68万亿元。同时,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六大行新增个人存款累计超过5.4万亿元,其中有四家银行的个人存款同比增幅超过了两位数。
换言之,房地产“通胀”不过是单行业对GDP的拉动,而消费“通缩”则是居民收入下滑造成的事实。因此,对老百姓而言,越是收入下降,越要保持一份谨慎,意味着“现金为王”的时代来临了。
图片
值得庆幸的是,调控正在逐步发力
房说君有话说,归根结底,是以往的经济周期中,楼市和消费的关系“同上同下”,对房企,每个客户所带来的收入动辄以百万计,产品还能像流水线一样复制,对老百姓,过去几年随便买就能赚钱。但时光不复返,楼市已经“撕破脸皮”,处处都是严厉的调控,想投机,哪有那么容易?
特别是今年以来,针对银行资金供给和房企需求的“五条红线”,一边遏制货币流向房地产,另一边恢复服务业的人气,虽然这个过程不是能短期内一蹴而就的,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能看懂央行反复敲打楼市的用意:现金能给我们安全感,能陪我们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为“每日房说”原创,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究。(撰文: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