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菏泽汉墓背后的葭密古城:远去了刀光剑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向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这首《蒹葭》,已经吟诵了2000多年。在山东菏泽,也有一座2000多年前以芦苇命名的古城——葭密古城。这几天,位于菏泽市吕凌镇魏楼水库的孙大园堌堆文化遗址一下子火了,这片汉墓跟葭密古城存在很大的联系。在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大剧:春秋时的鲁季孙会晋侯于楚丘,孙膑围魏救赵擒庞涓,捻军击杀僧格林沁……

鲁季孙会晋侯于楚丘

菏泽历史上有一座葭密古城,远在3000年前,这里已是一座居民聚集之邑。古文中,蒹指没长穗的荻;葭是初生的芦苇。菏泽系上古九泽之一,因为黄河、济水等河流的决溢、淤积,以及地势低洼、湖泽遍布的地理环境,蒹葭密布,所以葭密古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茂密的芦苇之城,它的得名跟自然和地理环境分不开的。至今当地还有叫葭密寨的村子,葭密寨在牡丹区西北,是菏泽市最古老的村庄之一。西汉时曾设置葭密县,属济阴郡,东汉时葭密县并入济阴句阳县。清咸丰年间,因村筑寨,遂名葭密寨。据当地老人说,今街口处原有一座小庙,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路过此地,于小庙内留宿。

据《竹书纪年》记载:‘鲁季孙会晋侯于楚丘,取葭密,遂城之。’”汉初,在此置葭密县。专家据此推断,葭密为城年代仅次于成阳县城(今菏泽市东北胡集镇),是今菏泽市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的城邑之一。

说起鲁季孙要扯得远一点。春秋时,鲁国的公卿贵族中,作为三桓之首,季孙氏凌驾于公室之上,掌握鲁国实权。 三桓,是凌驾于公室的鲁国贵族,出自鲁桓公,包括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大家熟悉的《论语》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指季孙氏在他家里使用了六十四人演奏的“八佾舞”,这是对周礼的僭越。根据周礼规定,周天子才能使用六十四人的舞蹈,诸侯使用四十八人的舞蹈,季孙氏是大夫只能用三十二人的舞蹈,但是他显然目无周礼,是“礼崩乐坏”的表现。

研究发现,楚丘即是今天曹县的梁堌堆遗址。根据历史文献中记载,梁堌堆遗址是《左传》中的楚丘,《水经注》中的景山。自此以后,皆以景山称此遗址。在历史上,舜帝、夏禹、商汤都有在此活动的记录。

这里所说的鲁季孙是季昭子。当时,晋幽公姬柳主政的晋国已没落衰微,季昭子邀他会盟共同攻打卫国。以前晋强鲁弱,鲁国国君曾多次来晋国朝拜。然而,当晋国公室衰微时,连鲁国的家臣季孙氏,都邀幽公会于楚丘,实在是大不敬。然而,更屈辱的事还在后头,当幽公一行屈尊赶到楚丘时,才发现原来季氏此次邀幽公相会,只是利用他国君的名份,营造两国之君会晤的气势,晋幽公只是来当个陪衬。

宴会上,季昭子唤出史官,让他记下“鲁季孙会晋君柳于楚丘”后扬长而去,幽公大受其辱,丧气而归。会后季氏独自率军讨伐卫国,攻取葭密,筑城以自守。这就是葭密城历史上一段有名的记录。

田忌破魏师于葭密

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也与葭密有关,战国时(公元前354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派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田忌,就是善于赛马的那个“公子哥”,齐国名将;孙膑,则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清光绪十一年《菏泽县志》中转载《史记》云:“齐威王以田忌为将,破魏师于葭密。”北宋时的《太平寰宇记》有记载:“故桂城,《史记》: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子为师,与魏战於桂陵,大破魏师葭密城。

刚开始时,田忌计划奔赴邯郸,与魏军主力决战,解决邯郸之围。但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即“批亢捣虚”与“疾走大梁”。“批亢捣虚”,避实击虚,攻其必救,使敌人出现后顾之忧,前线之围便会自动解开。“疾走大梁”即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魏国都城大梁进逼,以切断魏国的运输要道,并攻其所不备。这样一来,魏军必定回师自救,齐军则可乘其疲惫于路,一举击败魏军,而赵国之围则自动解除。

于是齐军围攻魏都大梁,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菏泽)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桂陵之战遗址坐落在菏泽曹州牡丹园的东区,有桂陵纪念碑亭,有千年桂陵古井。

僧格林沁遇伏被杀

清同治二年(1863),清朝名将僧格林沁率领清军攻占捻军根据地雉河集(今安徽涡阳),杀捻军领袖张乐行。捻军被迫流动作战。僧格林沁用错误战术,一味穷追之于豫﹑鄂各地,至第二年四月(阴历),追至山东菏泽县境,在高楼寨之战中被捻军设伏,力竭战死。

当时捻军采用转圈圈的流动战术,在河南拖住僧格林沁,僧格林沁跟着东奔西跑,紧追不放。僧格林沁追到湖北,捻军却又折回头来,穿过河南,越过黄河旧堤,于1865年春天,突然进入鲁西南,经曹县、定陶、城武等地,直逼济南。

清政府恐慌万状,斥责僧格林沁“不肯截其北窜之路。”一向恃勇骄横的僧格林沁很窝火,拼命猛追。为了调动清兵使其疲于奔命,捻军又转入江苏后再突然回到山东曹州。清军被动地日夜狂追,结果过度疲劳,士气低落,补给不足。僧格林沁“寝食俱废”,十几天不下马累得手抓不住缰绳,只得把绳子拴在手臂上驭马。捻军就这样飘忽东西,既迷惑了敌人,也使清兵疲于奔命,战斗力削弱。农历四月下旬,捻军重新回到曹州,停了下来,在菏泽城西北的高楼寨、葭密寨、郝胡同、朱家集一带,撒下了天罗地网。

当地人都知道当时的葭密寨“九门九关厢,马蹄吊桥响”,是个易守难攻的村寨。九个寨门都有吊桥,寨门还用铁叶子包裹,非常坚固。僧格林沁率领残兵想抢占这个村寨,可是当清军刚一靠近寨子,便遭到袭击,原来捻军早已在葭密寨等候多时了。捻军不断杀来,清军死伤惨重。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吴家店时,重伤坠马,被捻军斩杀在麦田。

据称,菏泽地区以前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四月里,大麦黄,僧王麦地遇阎王。”

僧格林沁战死,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清廷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隆重举行了葬礼。

甚至,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清廷还派员在葭密寨东门外为僧格林沁举仪吊祭,并于菏泽城内建庙塑身(俗称王爷庙)。僧格林沁之死成了晚清历史上的一个军事转折点。

古城探秘:

黄帝得鼎、庄周梦蝶、黄巢故里

菏泽的冤句古城与漆园

据史料记载,菏泽历史上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冤句古城,冤句亦作宛朐、冤朐、宛句、宛亭,故城在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是菏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宛朐指冤句,鬼臾区,又作鬼容区,号大鸿,是传说中的上古医家。《汉书·郊祀志》:黄帝得宝鼎于冤侯,即冤句。秦代设置宛朐县亦作冤句,至金大定年间废置,冤句作为县级行政区划延续一千四百多年。

汉景帝封楚元王之子刘执为宛朐侯,皆其地也。1994年江苏省徐州市簸箕山宛朐侯墓出土宛朐侯执金印,纯金质。方形印台,龟形纽。印面刻白文“宛朐侯执”四篆字结体方正,笔划刻痕明显。是冤句悠久历史的见证。

宛朐侯执金印

冤句这个神秘的古城现在何处呢?2007年6月,菏泽市、牡丹区两级文物部门对牡丹区马岭岗镇龙王庙行政村一段废城遗址进行了勘探,勘探出东门瓮城墙347米,外廓234米,东城门尚高出地表3.3米,地下6米方至城基。此地符合唐、宋文献,又与《水经注》中关于冤句城在济阳东,与戎城(今曹县桃源镇长冈庙遗址)为南北的记载相符。在《资治通鉴》中也有注释:“冤句,汉县,唐属曹州,在州西南四十五里”。曹州城旧址在今菏泽城,距马岭岗镇龙王庙村四十多里,这与《资治通鉴》的记载也相吻合。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云:冤句故城在州(曹州)西南四十里。今龙王庙村距菏泽城西南四十里许。该废城遗址被考古专家一致认为就是汉、魏、晋、唐、宋之冤句故城。

此外,唐末领导农民起义的黄巢籍贯也是冤句。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论及黄巢大起义时,对黄巢的籍贯的研究认为就在菏泽,他在《中国通史》中提出,冤句在“今山东省菏泽(今牡丹区)西南”的说法。另外,1979年版《辞海》记载“黄巢”一条中也这样记载:“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菏泽市牡丹区)人”。

此外,距离冤句古城不远还有著名的漆园故城,这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为吏之处。漆园城,在菏泽西北四十里。专家考证,蒙之漆园是就庄子打卡上班工作的地方,庄子死后安葬之地在今东明县庄寨村。

唐《 括地志·曹州·冤句》载:漆园在冤句县北七十里;宋《太平寰宇记· 曹州·冤句》记载: “漆园故城在县北五十里,庄周为吏之所,旧置监。今漆园城北有庄周钓鱼台。”《曹州府志》:“漆园城在故冤句县北七十里,庄周为蒙漆园吏,城北有钓台。”此外,东明县曾先后挖掘出13块记载“漆园”的碑记,为古漆园在东明又提供了有力证据。

大量史料证明:漆园故城在冤句故城以北,冤句故城在今菏泽西南岭子遗址。所以,根据地理方位,蒙之故园应在今东明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