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旺苍:以工代赈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实现民富业兴乡美

清明前后,正是羊肚菌的丰收季。4月10日,早上9时许,沿着旺苍县嘉川镇寨梁村的一条小路,菌农马红梅小心翼翼地走进大棚内,平整湿润的菌田里,羊肚菌个个都撑开小伞,鲜嫩肥厚,长势喜人。棚内6名妇女正戴着手套,忙着用小刀采摘羊肚菌。“每亩产量400斤-500斤,按照市场均价300元-400元/公斤计算,每亩收益7万元以上不成问题。”马红梅掰着指头算起了丰收账。

“以工代赈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政策和参与式扶贫的重要手段,自1984年实施以来,支持贫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农业农村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在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旺苍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李开生介绍,近年来,旺苍创新“553”以工代赈模式,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试点,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提高农村群众工资性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筑巢引“凤”,家门口建起产业园

该县寨梁村是一个仅有349户人家的小村,以夏秋种植粮食为主。按照产业致富发展思路,前几年,该县在村里实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县农业农村局与村两委经多方调研后,将目光锁定在培育羊肚菌这个不与农争时、不与粮争地、周期短、效益高的食用菌上。建立起20余亩羊肚菌种植基地。

马红梅说,村里发展羊肚菌,就可以在家门口务工,收入也较高,还能学习种植和管理技术,真是一举两得。

今年35岁的马红梅,她母亲多年生病。她一边照顾母亲,一边靠传统种养殖艰难度日。加之她丈夫在附近打点临工,全家收入杯水车薪。2014年,她家年收入仅2万余元,2015年,她被村里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何在山乡中找到一条增收脱贫新路径,始终困扰着当地干部群众。“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为我们发展绿色产业带来了机遇,也为群众增收脱贫带来了希望。”李开生说。

据介绍,通过创新实施“553”以工代赈模式(即:抓实“五个关键”,夯实以工代赈实施保障;创新“五项代赈”,增强以工代赈综合效应;探索“三大机制”,保证以工代赈长效惠农。),以项目实施为平台,以产业发展为渠道,让群众参与到建设、管理、运营和发展中来,多形式多渠道获取收益,拓宽了群众增收的路径,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积极性,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寨梁村通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先后建立脆红李、藤椒、羊肚菌产业示范园区,新修产业路10余公里。

通过项目实施,马红梅前两年回乡后种植了2亩羊肚菌,短短几个月,就让她看见了种植羊肚菌的“钱”景。“清明前后我一共采摘了300多斤羊肚菌,几天就收入2.4万元,全年收入10来万元,不成问题!”马红梅高兴地说。

据介绍,该县通过以业代赈,着力产业扶持,突出引导项目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新发展黄茶580亩、绿茶150亩,改造提升茶园420亩,新发展核桃210亩、猕猴桃160亩。项目区群众实现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农旅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爱在茶乡,人走茶不凉。茶恋青花,香醉四方。走遍天下,还是最爱米仓……”4月12日,在该县木门镇三合村方田塝上的葱绿茶园里,歌声嘹亮。来自旺苍三合村一组61岁茶农杜光碧,和十余名采茶女们一起身挎小背篓,轻盈巧手在茶树上翻飞。

杜光碧一边忙着采茶,一边介绍:丈夫肢体残疾,老两口常年在家务农,年收入仅2000余元,以工代赈项目实后,修建入户路,还对房前屋后的院坝进行硬化。目前,家中3亩土地全部流转给茶叶公司,并且两口子长期在茶叶基地做工,新增年收入15000元左右。

今年鲜茶开采以来,该村迎来了新一轮的旅游热潮,逛茶山、赏茶艺、品香茗……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陶醉于一场关于“茶”的盛宴里。因为一片茶叶,使得三合村从曾经的“空壳村”中蝶变,去年全村实现集体收入5万元。

近年来,旺苍县在以代赈示范项目实施的高阳茶产业基地、东凡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黄洋—东河万亩黄茶产业示范园区,坚持“茶叶+”融合发展,积极开发茶叶衍生新产品,充分挖掘旺苍厚重的汉唐文化、茶工艺非物质文化和高阳千年贡茶园独特品质,着力培育茶园观光、茶事体验、茶餐品鉴、茶叶养生等新业态,实现以项目区茶叶为基础的三产融合、叠加增效。

据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李斌介绍,去年,旺苍发布了“东河记忆——广元黄茶”文创旅游项目,将建茶叶博览馆,建设10条茶叶生产线,延长广元茶产业链条,提升广元茶叶产品附加值。

去年,旺苍县紧紧围绕代赈项目实施区的特色产业发展进行重点扶持,出台了《旺苍县茶产业发展扶持措施十五条》《旺苍县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等系列扶持政策,茶产业、文旅产业发展分别设立1000万元的扶持基金,重点扶持农业及文旅融合发展。

“十三五”期间,旺苍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7个、完成总投资7727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4752万元),带动项目区发展特色产业7000余亩,助力年人均增收600余元;实现项目建设务工就业130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769万余元,成功助力15个贫困村退出、902户3040名贫困人口脱贫和10个村创建为省市乡村振兴示范村,为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该县将持续巩固以工代赈工作成效,积极谋划“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进一步推动群众致富奔康,促进乡村振兴。(摄影:周俊)

(中国日报四川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