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报融媒记者讲党史故事|花丽:湘江战役 铸就热血军魂 谱写鱼水情深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主播:花丽

年近百岁、至今健在的广西兴安县瑶族老奶奶赵良英,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见证者,更是红军墓几十年如一日虔诚的守陵人。

“小时候家里穷,是打土豪分田地的红军让我们农民吃上了饱饭,就应该记住红军的好。”朴素的话语,饱含了赵良英老人对红军的至深感情。

1922年2月,赵良英出生在广西兴安瑶乡。12岁那一年,她遇到了突围的红军——1934年冬,在广西境内、湘江上游地区爆发了湘江战役,这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1934年10月,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后,从11月25日到12月1日,广大红军战士在桂北湘江以东的兴安、全州、灌阳、道县之间,与30余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七昼夜,最终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保存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在赵良英所在的华江乡水埠塘村,中央一纵队和五、八军团都住过这里。当时,赵良英帮助红军磨米、烧水,找吃的、借用的。特别是对伤病员,她护理周到,无微不至,不仅帮着熬药治病,捣药疗伤,还一口一口地喂受伤红军。

湘江战役异常惨烈。湘江两岸的黄土地,被红军烈士的鲜血染成了红土地,清澈的湘水被染成了红水河,江底沉满了烈士遗体。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此后,当地有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碑园/供图

1966年,为了更好地纪念红军,根据赵良英的回忆,工作组与村民一道将原来的红军墓迁移到水埠塘村最好的“风水地”,用混凝土砌筑,设置石墓石碑,以显敬重。

自红军墓立起来,赵良英就多了一种身份:红军守陵人。每年清明节和传统佳节,她就按照当地风俗,带上好酒、祭品,祭拜先烈。只要有时间,她都会来烈士墓地清扫落叶,清除杂草,为路过村民讲解红军感人事迹。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湘江血战后,许多共产党领导干部和广大红军指战员痛定思痛,对“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进行了斗争和批判,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央红军浴火重生,中国革命浴火重生。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