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新校史博物馆正式开馆!“百年老字号”珍贵历史都在这儿

1926年交大师生教学生活的无声电影纪录片,李大钊老师、南洋公学师范生白毓崑烈士纪念碑的碑文底座,史霄雯烈士印刷革命宣传刊物的手推油印机,交大创始人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101卷,杨嘉墀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今天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新校史博物馆在闵行校区文博楼正式开馆,近460件(套)珍贵档案、文物和文献叙述着上海交大百廿余载厚重历史和文化精神,其中不少都是首次对外公开。融爱国主义教育与校史、校情教育于一体,这里也将成为党史教育和爱国教育的生动课堂,继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

辛亥革命爆发后

白毓崑领导了“滦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被俘,英勇牺牲。交大同班同学张相文料理后事时,从他的口袋找到一首绝命诗,最后一句是“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此身虽死了,主义永流传”。

1913年

南洋公学同学会发起捐造烈士纪念碑,同窗校友、弘一法师李叔同书写的烈士小传、赞文两篇碑文,分别镌刻于花岗石束腰的前后两面,激励着历代交大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不息、奋不顾身。

1937年底

日军进占交大徐汇校园后,这尊纪念碑的碑身被毁,仅剩底部的花岗石束腰和基座的一部分得以幸存。这座刻有碑文的底座,经百年来风吹雨晒,字迹稍显淡化,移到新校史博物馆内保护性存放与展示。

“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盖有“交通大学招生工作华东区”圆章、殷红如火的两张“西迁乘车证”,分别是1961届“运起系”校友斯可耳、1962届“运起系”校友吴裕隆捐赠的,上面还标有乘车时间与火车司乘人员蓝笔划签数字。据斯可耳回忆,1956年9月2日,交大浙江新生与上海及附近地区的新生在华山路校本部会合,一起到徐家汇火车站,乘坐交大西迁专列赴西安。这张“西迁乘车证”,正是当年交通大学在新学期发给西迁学生录取通知书中附带的“礼物”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交大党组织也走过了96年的不平凡历程。全新展陈的校史博物馆,对学校的红色革命传统和党史发展着墨颇多,如含有辛亥革命以来交大26位烈士的浮雕墙和1925年学校第一个党团组织成立的文献图片资料等。交大西迁历史展示再现了当年交大西迁考察团从徐家汇校园出发的历史瞬间。

部分展品

交大创始人盛宣怀《愚斋存稿(初刊)》101卷(1939年)

1939年思补楼刻本《愚斋存稿》(101卷),沉甸厚重,刻工精细,印制考究,是难得一见的善本。由盛氏后人选辑交通大学创始人盛宣怀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宣统三年(1911)期间形成的奏稿、电奏和电稿等珍贵文献,汇编而成。

它不仅是研究盛宣怀实业、政治、外交、教育等活动的历史文献,也是研究交大创始时期的珍贵文献,内收办理南洋公学的奏折24份,被列为镇馆之宝之一。藏品由盛宣怀之孙盛毓凤先生捐献。

赵祖康交通大学毕业证书(1922年)

毕业证书主人是交大杰出校友赵祖康,192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中国公路建设的先驱人物,主持修建滇缅公路等。1949年任民国政府“末任“上海市长,把一个完整的上海交给了人民手中。证书由其子赵国通、赵国屏捐赠,是1921年交通大学定名成立后首批颁发的学生毕业证书,见证了交通大学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赵祖康中文毕业证书四边以麦穗花纹进行装饰,证书左方钤有“交通大学校之关防”的印章字样。底部刻有小篆体的“交通大学毕业文凭”,正文载有毕业生的籍贯、年龄、学科、学位等信息,落款写着茅以升、罗忠忱等民国工程教育巨擘的亲笔签名和印章。与晚清时期的毕业文凭相比,已经褪去了科举的味道,比较接近于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毕业证书。

南洋大学师生教学与生活无声影片(1926年)

这是1926年交大师生教学生活的无声电影纪录片,是目前所知反映我国高校教学生活的最早一部专题影片。

1926年10月,南洋大学(1922年至1927年交大校名)举行了隆重的30周年校庆活动。一位经营电影公司的校友吴性栽先生,怀着饮水思源的情怀,主动为母校30周年校庆活动摄制了无声电影纪录片。影片取名《OUR COLLEGE LIFE》(《我们的大学》),时长10分49秒,全面记录了1926年学校电机、机械、铁路管理科的师长形象、课堂教学、实验实习、体育运动、生活膳食等场景。影片完美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交通大学工科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师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钱学森就读交大期间的水力学试卷(1934年)

1980年,钱学森大学时期的水力学老师金悫将一份保存了近50年的考卷通过校史研究人员陈贻芳捐给了上海交通大学。这份试卷的卷首时间为1933年6月,课程是水力学(Hydraulics)。这份考卷书写工整,整洁漂亮,连等号“=”都像是用直尺画的一样,中英文字写得秀丽端庄。

这份试卷的考生就是钱学森,它的背后有着十分动人的故事情节。这次考试由金悫老师出题并主持,金悫在批阅考卷时,发现钱学森的试卷卷面整洁,解题一气呵成,6道题全部解答正确。只是最后一题公式推导中“Ns”漏写了一个“s”,被扣去4分,得96分。

当时交大老师出考题时,总有一两道难度很大的题目,几乎没有学生能全部答对,而钱学森总能以他非凡的智慧和扎实基础,使难题迎刃而解,这令金悫老师颇为惊奇,而这份漏掉下标“s”的96分试卷也就成为老交大优良教学传统中“要求严”的典型反映。

李大钊老师、南洋公学师范生白毓崑烈士纪念碑的碑文底座(1913年)

白毓崑,字雅雨,1899年入南洋公学师范院学习。离校后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任教天津的北洋法政学堂,李大钊是他的得意弟子,教其地理、历史课程,是李大钊转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之一;后来李大钊对为革命断头流血的恩师非常崇敬,曾写文章哀悼致敬,也以身相许于革命事业。

辛亥革命爆发后,白毓崑领导了“滦州起义”,成立北方革命政府,任参谋长。起义失败后被俘,就义前清军让他跪下,他说“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视死如归,残遭砍腿、断头的酷刑,英勇牺牲。在交大同班同学张相文料理后事时,从他的口袋找到一首绝命诗,最后一句是“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此身虽死了,主义永流传”。凛然之气,壮烈之举,可谓是交大“夏明翰版”的《就义诗》。

民国政府成立后追授白毓崑为陆军上将。1913年,南洋公学同学会发起捐造了烈士纪念碑,同窗校友、弘一法师李叔同书写的烈士小传、赞文两篇碑文,分别镌刻于花岗石束腰的前后两面,激励着历代交大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不息、奋不顾身。

1937年底,日军进占交大徐汇校园后,这尊纪念碑的碑身被毁,仅剩底部的花岗石束腰和基座的一部分得以幸存。这座刻有碑文的底座,经百年来风吹雨晒,字迹稍显淡化,已移到新校史博物馆内保护性存放与展示。

斯可耳、吴裕隆捐赠的西迁“乘车证”

这张“西迁乘车证”,正是当年交通大学在新学期发给西迁学生录取通知书中附带的“礼物”。时至今日,能保存下来且信息丰富、品相完好者,已然不多,成为彰显“西迁精神”最为有力与标志性的实物之一。

捐助者:斯可耳,男,浙江诸暨人。1956年考入交通大学起重运输机械系(简称“运起系”),9月直接到西安报到入学。1957年交大分设两地方案通过后,跟随“运起系”师生回迁上海,1961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吴裕隆,男,安徽安庆人。1956年考入交通大学专业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电气机车制造专业,9月直接到西安报到入学,1957年交大分设两地方案通过后,跟随“运起系”师生回迁上海。1962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历届毕业生学籍档案

交大始终以办第一等大学、育第一等人才为宗旨,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逾30万各类优秀人才。交大历来重视学生学籍档案的保存和整理,其中,记录历届学生的入学成绩、在校成绩的学籍档案最为珍贵。这里展示的是吴文俊院士的学籍档案表。

历届学籍档案如同交大的血脉和桥梁,承载着交大办学历史的变迁,也使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交大精神得以传承下去。

金海岸工作

作 者 | 易 蓉

摄 影 | 孙中钦 易 蓉

编 辑 | 陆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