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图见证江津党史丨中央红军进入江津四面山

今年
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江津融媒体中心推出
“百图见证江津党史”第十五期
让我们一起重温江津党史
向着新征程,出发!
第十五期
中央红军进入江津四面山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实施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拨正了革命航向,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为保卫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1月10日,红军第一军团攻占贵州桐梓县城后,林彪、聂荣臻、左权等派先头部队向新站、松坎、綦江方向推进。1月21日,红军第一军团8000余人在周恩来、董必武、左权、朱瑞等领导下,从松坎出发,到达石壕镇。红二团也于同日到达石壕。
红军在石壕驻扎两天后,经黎园坝向赤水进军,同时留下一支精干的部队活动在习水寨坝与江津四面山之间,以警戒江津方面出动尾追红军的敌军,以保障土城党中央指挥机关的安全。四面山距离土城直线距离30里,该部前出部分已抵近四面山东南边沿。
图片
▲贵州习水县赤水河东岸的土城镇,位于江津四面山西南。由四面山南面的飞阁子直出土城,距离60里。
1935年1月28日,土城战役打响。党中央的战略意图是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尾追我军的川军两个团,保障下一步顺利北渡长江。
图片
▲油画《土城战役》
经过连续几个小时激战,没有取得较大战果。后来从抓获的俘虏番号中才发现,原来的情报有误——尾追的敌军不是两个团而是四个团六千多人。多出的敌军两个团,是郭勋祺旅从江津白沙星夜增援上来的。郭部其余的四个团此时经白温(白沙至温水)通道源源不断疾行赶来加入战斗。
图片
▲白温古道经过的江津南部太和山
白温古道北起江津白沙镇,南抵贵州温水,故名。白温古道通过太和山,由此捷径过四面山南出土城全程120里。1935年1月底中央红军发起土城战役,郭勋祺旅主力由白温古道星夜驰援,我军始料不及,因此造成被动局面。
图片
▲七名红军伤员在四面山疗伤时期藏身的岩石寨遗址,位于今四面山洪海景区码头南6里处。
土城战役失利,红军伤员因此进入四面山养伤。四面山四面乡洪海村(今四面山镇林海村)村民唐树田一家保护了7名红军伤员。
唐树田孙子唐文华向史料追寻者介绍四面山红军手迹发现的经过。红军手迹藏于唐文华左手处墙体正中开挖的小洞中,外砌青砖与烟筒隔开,以保证不会发霉腐烂。唐文华遵从父亲唐安华遗嘱,不能因为唐家曾经保护过红军伤员而享受政府的优待照顾。为了保护历史遗迹,他在此老屋附近修造了新房屋,命名“红军山庄”,开办农家乐奔上了小康。
图片
▲红军手迹
图片
▲四面山红军手迹。唐树田于1935年4月秘藏,后来在唐家老屋发现,由唐树田之子唐安华无偿捐献给国家三峡博物馆,经鉴定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命名为“四面山红军手迹”。图为第一页(左)和第二页(右)。
1936年在四面山养伤的红军战士吴贞和于2007年来唐家谢恩。时年唐安华78岁,他谢绝政府关怀吃低保。一年后,唐安华逝世,逝世前口头遗嘱家人:唐家后人不能因为唐家先人曾经帮助过红军而向政府要求优待照顾。照片中的吴贞和年近九旬,这位老红军来唐家谢恩后不久逝世。
图片
▲红军战士吴贞和于2007年来唐家谢恩
红军伤员伤愈离开四面山前夕,为了感谢老乡救命之恩,在洪海村通往山外道路涉水而过的溪涧上修建了一座木质便桥,以保障乡亲们过往安全。解放后,此桥被命名为红军桥。
图片
▲红军桥
一起学党史
1930年8月28日晚,江津起义行动委员会在贺家院子召开紧急会议,部署9月5日在江津县城进行武装起义。后因起义提前于9月( )日发动,史称江津( )。上期答案:A.张志和
本期答案将在下期公布。答案提示:
图片
百图见证江津党史丨江津“九三起义”
区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
编辑:陈柳颖 编审:刘小勇
值班副总编辑:周 娅
总编辑:罗玉江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