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园的义务守护者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之甜 赵阿娜

4月2日,清明节前夕,滑县万古镇原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里庄严肃穆。跟往年一样,这里又迎来了一批批瞻仰者。

守陵人孙国恩站在一旁,注视着扫墓的人们,献花、默哀、敬礼……这种庄严肃穆的祭扫场面,他已经默默见证了20多年。祭扫的人走后,老孙拿抹布仔细地擦着墓碑。一双刻满皱纹的手,轻轻触摸着大理石纪念墙上的烈士英名。

原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始建于1944年7月,是冀鲁豫军区四行署干部群众捐资,为安葬冀鲁豫军区四分区参谋长胡乃超及分区其他牺牲的战功卓著的将士们而修建的。

72岁的孙国恩在这里义务守陵,已经23年。当时,家住附近的他,有一次经过这里,偶然发现园里疏于管理,遍地杂草。“烈士们牺牲的时候都才20多岁,人家跑了1000多里地,来到咱这,要不是他们,哪有咱现在的幸福.....”想到这,老孙在家坐不住了,拿着扫帚、簸箕、抹布等工具进了陵园。

从此,这里多了一道身影。扫地、清垃圾、除草、修剪花木......老孙一干就是20多年。前几年,他身体不好,腰直不起来,陵园里重活累活干不了,他就喊老伴张秀英来帮着干。

记者看到,烈士墓碑两边的松树默然高耸,苍翠挺拔。几个展厅与墓地之间的空地上打扫得干净整洁。纪念堂旁有几个花丛,种着冬青、紫薇等花草,都被夫妻俩打理得错落有致。

除了老孙两口子,多年来,在陵园守护烈士的还有一位义务讲解员,67岁的退休教师肖随普。退休前,他是万古镇的语文教师,喜欢研究当地历史。对冀鲁豫军区在滑县抗战的那段历史,他早已烂熟于心。“刚开始,镇上知道我好研究党史,就邀请我来陵园讲解,我发现,很多党员群众喜欢听,也需要听......”肖随普说,自退休后,他干脆把“兼职”变成“专职”,天天守在这,不管谁来悼念,他都会义务讲解。

肖随普讲解时还会“因人施教”。对一般群众,他尽量用当地土话,讲得形象生动;对学生,他侧重于精神传承,用通俗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报国热情;对党员干部,他更偏重讲解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近20年来,他为军人、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10万余人次讲述革命故事。

“在万古镇牺牲的烈士不少,英雄不能被后人忘记,特别是年轻人,如果身体允许,我想一直讲下去,让大家记住这段历史,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