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治污成效初显,东莞环保要继续“下好一盘棋”

三年攻坚战,全市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并实现达标;其中,2020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变化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全年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优良天数提高比例全省第一,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责任全面落实到位,完成3个示范点的土壤环境调查和治理修复项目……
图片
3月30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媒体见面会,记者获悉,过去三年东莞在碧水攻坚战、蓝天保卫战、能源结构调整、固体废物防治、净土防御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一定成效、获得一批表彰。面对新挑战和新目标,接下来该局将围绕全面统筹协调、片区精准施策、强化队伍建设等,分别“下好一盘棋、铺好一张网、筑牢一道防线”,助推东莞生态环境工作取得新变化、新亮点、新成就。
完成一批项目、取得一定成效
据介绍,经过三年的治污攻坚,目前全市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并实现达标,优良水体比例达57.1%(不计溶解氧),劣V类断面比例为0,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的约束性要求。
其中,水环境治理方面,去年的3个省考断面中,石龙南河和石龙北河断面水质为Ⅱ类,角尾村断面水质为Ⅲ类;4个国考断面中旗岭、共和村、樟村断面水质为Ⅳ类,泗盛断面水质为Ⅱ类(除溶解氧);蓝天保卫战方面,全年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19位,优良天数比例91.3%,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增加48天),提高比例全省第一。PM2.5浓度24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同比改善25%;
“2020年我市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变化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东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陈耀辉表示,其中的旗岭、樟村、共和村3个劣V类国考断面水质改善变化幅度位列全省18个重点攻坚断面前三,创下“十三五”最好水平。
图片
同时,2020年新建成截污管网约5700公里,累计建成截污管网约1.3万公里,超额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累计建成并投运59个污水处理项目(处理规模373万吨/日),35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全部正式运营,累计建成分散式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52座(处理能力约48万吨/日);完成13365个排水单元地块污水接驳和29996个重点排水户雨污分流及接驳,整改排水管网雨污错混接34930处,逐步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此外,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引导城市配送企业投放591辆纯电动货车,全面完成公交车纯电动化;累计淘汰整治“散乱污”企业56453万家,完成8435家涉VOCs排放企业末端整治、2268家重点企业专家帮扶和销号整治、959家汽修企业全过程治理;累计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检查船舶8232艘次,开展燃油取样检测2271艘次,查处使用燃油硫含量超标船舶381艘次;发现并整改存在问题工地7588个,开展泥头车和沙石运输车辆检查行动,查扣违规泥头车、运砂车、渣土车8755辆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固体废物防治方面,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目前东莞市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共24家(收集单位8家,利用处置单位16家),全市危险废物收集处理处置能力为59.02万吨/年(收集能力5.59万吨/年,处理处置能力53.43万吨/年);还推进了麻涌镇协忠电镀工业区、洪梅镇河西工业园以及石碣镇连片受重金属污染农田3个示范点的土壤环境调查和治理修复项目,目前均已完成土壤修复工程和验收工作。
“下好一盘棋、铺好一张网、筑牢一道防线”
陈耀辉表示,生态环境执法建设要坚持党建引领业务,要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着力下好一盘棋、铺好一张网、筑牢一道防线。”
为此,该局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就以全面统筹协调为基调,着力下好第一盘棋,突出抓好自主验收弄虚作假、区域污染联合治理、污水处理厂进水异常源头排查、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工作;同时,坚持片区精准施策、铺好第一张网,不断夯实队伍建设、筑牢第一道防线。各行动科充分发挥片区统筹督导作用,帮扶属地生态环境分局着力解决群众关注、反应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开展常态化监督和专项检查,狠抓业务能力,全年开展不少于4期实战练兵,各执法科组织辖区分局开展各类执法业务培训不少于5次,全力锻造“上得了一线,办得了案件”的高素质、高标准的环境监管执法人才。
图片
与此同时,全面强化海洋生态环境工作。加快推进入海排污口整治和监管,全面开展主要工业企业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口水质监测,重点推进雨污混排的入海排污口整治。其中,2020年共完成69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全市9条入海河流已全面消除地表水劣Ⅴ类(达到地表水Ⅱ类的有1条,地表水Ⅲ类的有3条,地表水Ⅳ类的有3条,地表水Ⅴ类的2条)。
“2021年,海洋生态环境工作将进一步突出以目标、问题为导向,结合相关要求,统筹做好近岸海域污染整治工作。”陈耀辉说,通过制定全市2021年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入海水污染综合整治、加强入海排污口监管、完成“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规划文本编制工作、加强近岸海域监测等,全面加强海洋生态环境工作,助力东莞建设“湾区都市 品质东莞”。
【记者】黄少宏 刘远忠
【通讯员】李卓莹
【作者】 黄少宏 刘远忠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