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表彰!湖北文理学院谢华涛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极目新闻记者国倩 通讯员卜润慧 钟凯龙 胡旭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接下来要做的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今后我将带着这份荣誉承载的责任,持之以恒做好驻村工作,不竭余力巩固成果,为合作村的发展再添新彩。”近日,回想起自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接过荣誉的瞬间,谢华涛依旧感慨不已。
今年42岁的谢华涛是湖北文理学院的一名教职工,2017年,经学校选派,他作为学校专职扶贫工作人员,驻保康县歇马镇合作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今年2月25日,作为湖北省保康县歇马镇合作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谢华涛,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图片
湖北文理学院派驻湖北省保康县歇马镇合作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谢华涛同志
村民徐国芝说,自谢华涛所在的扶贫工作队进驻以来,村里出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可以干的活多了、收入提高了、村子也变美了……这里的村民都能随口说出“七叶一枝花”“马铃薯”和“有机蔬菜标准化种植”等词语,近年来,合作村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摸家底,找方向,有个小伙一刻不得闲
“小谢啊,我娃子、爸妈都知道,这小伙子实在,每天跟我们待在一起,一刻都闲不得。”村民魏开宏说,谢华涛进驻合作村开展工作九个月来,全村人都知道,这是湖北文理学院的知识分子“下乡”了。
合作村耕地面积2974亩,但有大半年的时间无法生产作业,森林面积35905亩,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大草坪、杜鹃林,看着村里的有这么好的自然资源,谢华涛终于坐不住了,他开始与村民交流探讨,逐步摸清贫困户的“家底”。
“每天平均行走4-5公里,最多的一天徒步走16多公里。”谢华涛白天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贫困户,晚上就在日记本上记下一天的所见所思所感,这里稀薄的空气、夜里格外响的风声和不一样的夜色,常常伴随着他的思绪入梦。
图片
谢华涛证书
在来到合作村的头两个月,他摸清了村里121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致贫原因,其中因灾6户、因病82户、因残6户、因学7户、缺劳力10户等。
谁贫困、为什么贫困,在了解了村民基本情况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全面了解全村的产业发展情况,掌握了种植业的亩产量、养殖业的承载量等基础数据,建立了村里的第一本精准扶贫台账。
怎么把学校和村民的信任转化为实际绩效、怎么把国家的扶贫政策用好用足、怎么利用合作村这片好山好水让村民脱贫、怎么实现“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成了谢华涛来到合作村后常常思考的问题,是他时刻牵挂的操心事、上心事。
在学校党委和扶贫办的领导下,谢华涛紧紧依靠该村两委班子,紧密团结群众,全身心地投入扶贫工作,配合学校和当地摸索出调整产业结构、特色种植、科技扶贫、旅游扶贫的方向,激发了贫困群众“我想脱贫、我能脱贫”的主动脱贫热情。
真扶贫,找路子,下得一番苦功夫
找到了方向,谢华涛立即请示学校有关部门,在全面落实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结合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合作村发展的真路子。
歇马镇合作村位于保康县西南部,与宜昌兴山交界,距歇马镇中心37公里,最高海拔2008米,平均海拔1500多米,是保康县最偏远、海拔最高的山村,全年有6个月是高寒天,有襄阳“小西藏”之称。
海拔高、空气湿度大、土质疏松是该村的自然地理特点,综合考虑贫困户的家庭能力,谢华涛与村两委班子反复研究,多次组织人员到云南、宜昌、十堰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后,确定了合作村产业脱贫的三大措施:
一是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谢华涛经过多方了解、咨询有关专家意见、查阅大量的资料,他发现重楼(七叶一枝花)多生于海拔1600-3200米的林下,喜温、喜湿、喜荫蔽、抗寒、耐旱,合作村的自然特征足以满足重楼的生长,这可把他给乐坏了。
“目前重楼的市场可观,价格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说不定还会涨。”学校在充分考虑、研究和论证之后,第一时间拿出10万多元的资金,从外地购买“粉质多芽滇重楼”种苗,免费发放给海拔1600多米的6、7、8三个村民小组中的贫困户。谢华涛更是深入田间地头,引导村民种植重楼,逐步发展名贵中药材“滇重楼”种植业。
二是筹备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重楼一种下去,谢华涛又在想,如何发挥集体力量,实现“抱团取暖”,将重楼卖得更好的价钱,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图片
谢华涛
谢华涛想了又想,又是问专家的意见,又是问村民的想法,倡议成立中药材合作社,采取“订单+农户”模式,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囊括在内,集中收购成熟药材,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村民不仅不用担心重楼卖不出去,反而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收入可以直接装进村民腰包。
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高山草坪上,有牛、有羊、有山鸡,还有正追逐着山鸡遍地跑的孩童,让人有一种不知不觉入画来的美感,优越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种出来的农产品质量,比起其他地方产出的要高得多。
茶余饭后,谢华涛总是喜欢挨家挨户地串门,和村民“唠家常”。“小谢是把我们的事当自己的家事啊,这小伙子务实、勤快,常常到地里去,到家里来。”徐国芝说,谢华涛积极鼓励和指导有条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种植烟叶、青椒,养殖山羊、土鸡等,用尽了资源、想尽了办法,“我们打心眼儿里感谢他”。
针对全村马铃薯品种退化、产量不高、收入不稳定的状况,学校扶贫办从华中农业大学马铃薯研究中心引进特色马铃薯优良种薯,为29户农民解决了品质差,产量低等问题,实现了特色马铃薯品种的改良、增产和增收。
扶真贫,倾真情,“我在这里挺好的”
合作村全年缺水,吃饭、洗澡等基本生活甚至无法得到完全保障,自己做饭、双脚是唯一的代步工具。在前段下雪天的日子里,因为缺水,小谢每天只能用一瓶水,干粮就成为他的主食。这位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小谢的扶贫队员,在海拔1500多米的合作村,似乎“忘掉”了家中老幼,像高山的牛一般倔强,定要在这里闯出点成绩。
2018年,谢华涛的小孩上初一,自驻守在合作村以来,他一次也没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更别说日常的陪伴。自己父母在农村无法帮助照顾,爱人又在居委会上班,他只能“厚着脸皮”请年迈的岳父负责照顾并接送小孩上学,有段时间他岳父脑中风,他也没来及回家看看。
“咱自己苦点、累点没啥,只要贫困户能脱贫,这都值得,怕就怕辜负了群众的期盼和学校的期望。”尽管谢华涛深感愧对家人,但为了精准扶贫工作,他觉得这都不算什么。
图片
谢华涛(右1)走访贫困户
史述华是村上的贫困户,因为腿上有伤行动不便、妻子又生病住院,儿子在外地打工,家中一下子没了劳动力,这意味着他家断了收入来源。谢华涛了解情况之后,为了让史述华心里过得去,就经常“借口”勘测农产品生长情况,到他家中帮助种玉米和移栽青椒苗等农活。
闫登权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刚开始时对脱贫没有信心,谢华涛就多次专程上门与其交心谈心,宣讲国家扶贫政策,有针对性地帮助其分析家中现状,引导其投入到发展青椒种植业和养殖业中,坚定其脱贫信心。
常常有人问谢华涛,这里条件那么艰苦,你就没半点后悔的心?“我在这里挺好的,风景美,空气好,还有一群农民朋友,日子过得很充实。”谢华涛的真情付出,让很多村民都为他点赞。“小谢是真心在我们村的建设发展出力,也很感谢文理学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现在的合作村,变化太大了。”村支书黄佳国说。
经统计,保康县歇马镇合作村2020年全村总收入达到28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多元,村民纯收入达15000元。在国家脱贫验收中,合作村建档立卡的23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今年,谢华涛还将继续驻村,继续为乡村振兴工作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