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东莞“城市原点” 让千年古城展新颜

■开栏语

擘画宏伟蓝图,犇向崭新征程;聚焦基层实践,洞察奋斗力量。

2020年,东莞所有镇街GDP迈过百亿大关,实现历史性突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面向“十四五”,东莞基层如何做好“创新+产业”“环境+人才”“民生+服务”“进取心+归属感”几大文章,谱写东莞改革发展新篇章,值得期待!即日起,《南方日报·东莞观察》推出“区域大视野”深度专栏,与读者共同观察新时代背景下东莞镇街(园区)如何善做加法,敬请垂注!

对于很多东莞人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上东莞”就等同于“去莞城”。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其他镇街快速崛起,居住人口减少、传统商业衰退、拓展空间受限等诸多因素制约着莞城的发展。

今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赴莞城街道调研。他强调,莞城是东莞的“城市原点”,要充分挖掘、整理、活化莞城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让老城焕发新活力。

千年莞城如何破解困局,寻找新的发展出路?“现在正是我们触底反弹的最佳时期。”莞城街道党委书记陈钊指出,城市更新将成为撬动莞城再复兴的重要支点。

●南方日报记者 张仕婷

1 量身定制城市“微创手术”

留住东莞“根”与“魂”

振华路、大西路、中兴路、新芬路……在莞城的老街老巷中漫无目的地闲逛,正午时分,在两旁骑楼底下,老人们正惬意地躺在藤椅上,享受着饭后的悠闲。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市民尽管已搬离莞城,但仍会不时回来这里走走、购物;一些建筑虽被拆得支离破碎,或因年久失修而苔迹斑斑,也难掩其曾经的繁荣与精致。

“如果把城市建设比作在白纸上绘制蓝图,莞城呈现的就是已经画得满满当当的纸。”陈钊的一句话道出了莞城城市发展建设的现状——土地开发强度超过96%,开发用地供给严重不足。

这不仅对增量企业的落地增加了难度,也限制了存量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挖掘城市潜力、让老城焕发新活力,成为莞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难题,而破局的唯一路径就是城市更新。

陈钊指出,城市更新必须以政府主导进行科学的全盘规划与布局,有舍有得。“城市更新不是简单地把旧房子拆掉重新盖新的,也不是零零碎碎地依靠基层进行拆建。盲目地大拆大建是没有品质内涵的,一定要结合莞城的历史内涵,依托政府规划有序推进,有拆有留。”

城市更新要留什么?莞城的答案是——东莞的记忆,这也是东莞城市的“根”与“魂”。

陈钊表示,莞城历史悠久,留存着东莞人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与味道,对历史文化的保育至关重要。事实上,将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工作融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是不少老城实践的有效转型路径。

以潮州为例,牌坊街被打造成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文化古街,体现了潮州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成为外来游客必去的“城市会客厅”和“打卡点”。

老有老的历史价值。近年来,莞城坚持通过“传统文化+产业”模式活化历史文化街区;吸收优秀文化,培育发展多元文化资源,塑造具有时代气息、体现地方特色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城镇风貌。

据莞城街道党委委员卢毅介绍,近年来,莞城完成了《莞城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莞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初稿)》等的编制工作;去年以来,积极推进粮仓片区活化及“东莞记忆”项目,配合市里做好东莞大道品质提升和鳒鱼洲活化改造工作,完成了粮仓片区单元、圳头单元、戴屋庄单元等城市更新项目的前期服务商招引工作,促成鸿福商业综合楼和天源电脑城两个村企合作项目。

今年东莞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城市更新“头雁计划”,率先打造10个千亩以上产城融合示范片区。其中明确,以绿色集约为导向提升城市品质,将莞城街道西城楼商圈打造成历史商业街区。

卢毅透露,莞城将以配合市推进“东莞记忆”项目建设为契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通过量身定制的“微创手术”,将莞城改造成还原东莞历史文化的溯源地、唤醒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目前,包括“东莞记忆”项目在内的多个城市更新项目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将对莞城城市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和标志性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活用老建筑,塑造具有时代气息、体现东莞地方特色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城镇风貌。

2 整合资源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城市更新不只是城市面貌的改头换面,更应是城市产业的提升。

“莞城工业较少,以第三产业为主,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生活配套好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是莞城未来的主要方向。”

陈钊表示,未来将把莞城产业发展的范围,从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建材装饰,向智能制造、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电商产业、文化创意、大数据等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产业等更宽广的领域拓展,不断提升莞城产业发展的内涵与质量。

其中,在前几年东莞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高潮中,依靠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先发优势,莞城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工农8号创意园、运河创意公社众创中心等多个创意园区分布在各社区,全街道共有3070家相关企业,区域聚集已成规模。

然而,不少文化创意企业仅仅是简单“扎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群”,企业之间交流协作也不多,不仅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乏力,而且供应链管理成本高效率低,更有部分园区因商业味太浓而备受争议。

“文创园区一定要找准定位,并坚持到底。适当的商业配套无可厚非,但如果比重过高,商业味过重,会导致主次比重失衡,严重影响核心定位,不利于长期发展。”运河创意公社运河总监张亚枚说道。

步入运河创意公社,2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几座旧厂房改造的办公楼闹中取静,园区内仅有一家咖啡厅、一家私房菜作为配套,商业配套占比不超过园区主要业态面积的5%,给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灵感构思地。

据张亚枚介绍,长期以来,运河创意公社坚持“纯文化创意工作社区”的定位,打造集设计、艺术、文化及生活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区。2020年,部分小企业因受疫情影响退出园区,使得入驻率下降近两成,园区也没有因此引进非文创企业。在她看来,这是园区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得益于这一坚守,园区企业通过上下游协作提高了设计质量与产值。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园区文化类企业纳税额仍然实现了同比“三连跳”。园区文创企业带动东莞乃至周边城市的建材、家居产品、文创产品生产等相关产业链的产值超2.5亿元。今年2月24日,运河创意公社验收成功,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以运河创意公社的经验为借鉴,此时,另一边的莞城粮食管理所正静待新一轮的腾飞。

莞城粮食管理所更新项目是市“三江六岸”规划核心项目之一,以建设“新型中国工业设计园区”为主要目标,将打造设计创新的链条和生态闭环,形成以“工业设计+供应链”为特色的产业创新园区。更新后的园区,将导入和建设设计博物馆、设计教育、设计展会、人文艺术等事业型项目,为园区、地方注入设计文化和工业文化元素,打造具有东莞产业特色和创新文化特色的工业设计高地。

接下来,莞城将借助打造“东莞记忆”项目的契机,以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包括充分利用振华路、大西路的骑楼资源,珊洲河自然风光以及历史文物众多的人文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重点推动大西路历史文化片区改造成文化旅游园区。

据悉,莞城还将整合森晖古玩城、博雅斋、21空间美术馆、岭南画院、高第堂等企业,形成全国有名的艺术品展览、交易产业链,并对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扶持;以“国际化、品牌化、集群化、集约化”为目标,重点打造高端艺术品产业集群。

3 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管理投诉4小时速决

“城市可以‘老’,但绝对不能破败。”这是在采访过程中,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莞城分局局长张毅刚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人,是城市发展最大的潜力。人要住在莞城、学在莞城、玩在莞城,莞城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而要吸引更多的人“回巢”,必须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陈钊指出,“越是老城区,越要做好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为此,莞城城管分局建立社区城管工作站,将全街道划分为7个片区,实行从早上6时到晚上24时全时段覆盖的片区巡查。陈汝权就是其中的一位片区长。

每天清晨,负责创业社区的片区长陈汝权从分局出发,与组员开着电瓶车,开始沿着创业路、莞太路、八达路等辖内道路慢行巡查。

正当城管工作人员在处理一处私占停车位时,一名群众上前向陈汝权反映其邻居在五金用品作业时长时间占用公共道路的情况。陈汝权马上带着组员现场督办解决。

在日常巡查过程中,遇到私人杂物占用门前停车位、器械卸货后占用人行道、商户刚从乡下带回来的生禽养在店铺门口等各种情况,陈汝权与组员都立即停下车,上前提醒并帮助商户一起将现场清理干净,又匆匆赶往下一个点。

创业社区位于莞城与南城交界处,是莞城街道商贸最繁荣的片区之一。学校、莞城医院、菜市场、八达路五金专业市场、华利五金城、和生文具城、金牛路“汽配一条街”等都是城市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城市管理工作很琐碎,但通过多年日复一日的常态化管理,这里很多商户、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都比较强,对我们的工作支持度也很高。”陈汝权说道。

通过网格化管理,莞城城管职能实现了从“末端执法”到“前端服务”的转变。“群众面对面,城管进一线”成为莞城城管系统的口号——群众投诉电话直接交给各片区负责人,并保证“小事四小时必解决”;通过入户派发城管联系卡,仔细掌握每一户情况,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城管。

2020年,全街道处理各类城市管理案件3万多宗,投诉率明显下降;按时结案率达99.7%,案件处置、结案率均位居全市前列。

9座公厕升级、4个垃圾转运站升级改造、打造30个街头小景、板岭垃圾填埋场整治……“建出来的东西是给群众用的,不是用来摆的。”张毅刚强调,在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莞城坚持把钱花在刀刃上。

例如,建成的2条慢行品质示范路——运河西路(西一路、西二路)、运河东路(东一路、东二路)以及正在进行港湾式改造的可园公交站和步步高东公交站,均为当地群众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公共设施。

此外,张毅刚透露,自2020年被列为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以来,莞城正着力开展“其他垃圾”的溯源工作,通过垃圾回收站的数字化管理,多举措从源头减少垃圾产量。

4 文教惠民

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感与获得感

岭南中草药博物馆、科学探究室、智能机器人室、创客实验室、3D实验创新室等22个功能场室、36个普通教室;设置“岭南本草荟”特色课程、“岭南童韵”传统文化课程,并把广东音乐、粤剧优秀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纳入美育课程中……2月22日,备受瞩目的莞城中心小学分校正式落成启用。

2019年8月动工的莞城中心小学分校扩建工程,是莞城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的民生工程。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建设内容包括一栋E字形5层综合教学楼、200米跑道田径运动场、地下停车库等,总体规划为“一场、一庭、两廊、三区”。

近年来,莞城户籍学龄儿童大量增长,对教育扩容提质、解决教育不平衡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盖新学校、推进集团化办学是莞城的解题方法。

长期以来,莞城是东莞历史文化的汇集地和教育发展高地,办学理念领先全市,名师阵容也在全市领先。但细致地了解每一所学校,其中办学质量存在不少差异。

近年来,莞城以教育扩容提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招生政策调整、学校规划建设、集团化办学、品牌学校创建等方面进行重点探索与实践。

莞城教育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莞城采取“名校+分校”“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民校”等形式推进集团化办学,突出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先进的品牌学校,以强带弱,整体提升莞城的办学质量,推进莞城教育持续优质均衡发展。

此外,为解决学位紧缺问题,莞城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教育扩容工程。2019年,莞城教育经费财政预算达4.48亿元,比2018年增加1.57亿元。近年来,平乐坊小学建设工程、莞城中心小学分校扩建工程持续推进,建成后共增加学位2700个。

城市更新的成效,最终必然要落在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多年来,莞城持续打造“文化莞城”名片,坚持文化惠民。

限定展览数量、引进精品展览、开展学生活动,对于莞城美术馆来说,艺术不是阳春白雪,也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而是贴近平民的生活必需品,文化艺术也可以非常的生活化。

2020年,莞城美术馆精品频出。“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规模品类之盛使人印象深刻,“景象·图像·心象——由莞城美术馆馆藏风景题材水彩作品引发的思考”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此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开辟线上展厅;开展“莞美微课堂”线上教学以及现场导览、艺术体验、美术馆之夜等活动近60场。

坚持举办文化周末晚会,群众文化社团增至90支;全年打造100多场阅读活动,打造首批自助式城市阅读驿站;建成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8个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进“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送基层活动;在8个社区及部分院校、企业园区开展美术、书法等培训课程共43套,非遗体验、手工创作等体验及讲座53场,开展公益电影放映活动78场,莞城坚持让文明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

■特写

构建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让老人共享发展成果

上午11时许,黄凤媚像往常每个周四一样,走进北隅社区的一条小巷。快要走到珍姨的门前,她家的橘猫探出头看着几名来客,房里传出电视戏曲台播放的粤剧声。

黄凤媚是东莞家乐居养老服务中心的居家服务人员,每周都会到珍姨家帮忙,进行打扫、护理、准备午饭等事项,像子女一样陪老人解闷。在珍姨家不大的空间里,桌子、沙发、地板整洁干净,房梁上的白色灯泡都近乎一尘不染。

“不愿麻烦儿子”,这是86岁的珍姨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原因。尽管在街坊心中,珍姨的独子非常孝顺,她仍然坚持在不必陪同的时候,自己出门就医拿药、买菜做饭。

像珍姨有这样想法的独居老人有很多。在北隅社区,有人说“最年轻的都有五六十岁”,大多数老人由于不习惯住商品楼,也担心不熟悉新环境而迷路等,更愿意独居在老房子里。

正当黄凤媚与珍姨话家常时,在100米外的北隅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门前小广场,正举行“关爱老人迎元宵公益义诊活动”。

“阿叔,你眼睛有点白内障,要快点去医院看医生,要不然会变成青光眼。”“阿姨,你把裤腿卷起来,我给你贴药膏”……在活动现场,多个爱心企业的义工在为老人进行免费体检,不少老人拿着家乐居中心工作人员帮忙填好的信息表排队准备检查。

84岁的李婆婆每天都会来附近的榕树头下乘凉休闲,这天买菜路过,出于好奇参加了活动。“我身体好,能上三层楼梯。社区经常举行这样的活动,我偶尔参加一下,今天没检查出什么问题。”

莞城户籍人口多,常住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接近20%,总人数超3万人,正处于深度老龄化的进程中。在可预见的未来,莞城居民对老年护理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为满足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莞城街道按照“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社区运作”的思路,构筑政府主导作支持,医养融合型机构为支撑,社区养老服务为枢纽,居家养老服务为延伸,养老培训、评估为两翼的“金字塔”新型区域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并力争将其作为模板向全市推广。

同时,面对业内存在的养老机构激增、质量参差不齐和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乏问题,莞城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市场力量。今年1月,莞城物业管理公司与福星医养集团签约,成立东莞莞福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打造莞城街道与福星医养集团养老产业项目。莞城公共事务办公室主任卢柳宜指出,这是莞城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具体行动。“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全面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让老人们享受发展成果,安享晚年。”

东莞家乐居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易小燕介绍,莞城敬老院将于本月完成移交工作并启动改建,预计可供护理院床位168张和养老公寓床位30张,护理院完成医保定点。同时,规划今年将完成敬老院护理院公寓改造,完成居家服务中心和培训中心建设,全面覆盖莞城居家服务工作和养老技能培训等工作,并于年底启动莞福二院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