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王稳喜:细心、耐心练就扶贫“绣花功夫”

现代快报讯“去年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多亏了王科长他们送来的6000多元保险救助金,才渡过了难关。”泰州姜堰大伦镇兴驰村村民严文英发出感慨。严文英的老伴去世,去年她自己患病又花光了手头余钱,关键时刻的救助缓解了生活压力。严文英口中的王科长是姜堰区农业干部学校校长、农业农村局扶贫开发科科长王稳喜。从事扶贫工作近20年,王稳喜用”绣花功夫”的耐心和细心奋战在扶贫一线。2月25日,王稳喜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京接受表彰。

△ 姜堰区农业干部学校校长、农业农村局扶贫开发科科长王稳喜

近20年奋战在扶贫一线

王稳喜出生于1974年,是姜堰本地人。从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学习财经专业的他原本有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但他选择回到家乡姜堰,通过招考成为了乡镇经管站办事员。

参加工作以来,除了短暂到其他岗位交流过3年多,他近20年来都奋战在扶贫第一线。“我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更加知道农村贫困人群生活的不易,能够为他们做一点事情,苦点累点都值得。”

△ 王稳喜(右一)一年中在办公室的时间不到一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面走访群众

王稳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一年在办公室的时间不到一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面跑,“走访核实低收入农户,到经济薄弱村帮助他们脱贫。”

走访群众每天步行超万步

脱贫攻坚没有捷径可走。只要在外,王稳喜每天微信步数就没有低于1万的。为了核实到第一手最真实的情况,多年来他走访了上千户,跑遍125个经济薄弱村和所有扶贫项目建设现场,倾听农户和村集体的困难、发展意愿,针对致贫原因,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在政策允许的基础上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 王稳喜(左一)走访低收入群众

“我们这个工作,就是要多走、多看、多问。”王稳喜清楚地记得,2018年,在入户调查时,他看到蒋垛镇兴港村一老汉家中非常脏乱,和他交谈时发现对方语无伦次,疑似有精神疾病。随即,王稳喜迅速行动,积极与镇、村及区残联对接协调,对老汉进行评残。目前老汉每月能领到500元残疾人补贴,生活大大好转。

和王稳喜打过交道的人都清楚,他是个性情耿直的人,这样的性格也曾让他在工作中“得罪”人。

一次,王稳喜在核查中发现一名70多岁的老太住房很破旧,几乎成了危房,当即要求镇村帮助解决相关困难,然而第二次上门时,发现当地只是对墙上破洞进行了修补。

△ 王稳喜(中)走访低收入群众,实地了解他们的困难

“大家将心比心,如果你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会怎么样?”王稳喜当场就拉下了脸,也让现场的镇村干部感觉下不来台。

为了别人的事得罪人值不值得?

“你只要保持一颗公心,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王稳喜说。

创新思路破解返贫难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姜堰区有不少无集体资产、资源的经济薄弱村,这些村怎么发展?

王稳喜创新提出了“集中建设标准厂房,获得稳定收益”的飞地发展模式,在他的协调下,蒋垛、顾高、俞垛、大伦等镇为经济薄弱村集中实施标准厂房40000平方米,44个村受益,村平均增收近8万元。

村里有了钱,村里的公共事业一个个建了起来,最终得益的是老百姓。

△ 2019年底,姜堰全区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均已达到脱贫标准

2019年底,姜堰全区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均已达到脱贫标准。

2020年,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王稳喜多次奔赴各镇街调研,创新提出推行“防贫保”试点工作,并在大伦镇率先开展试点工作,重点关注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2000元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聚焦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三大关键因素,设立预警线给予保险赔偿救助。

王稳喜介绍,通过保险赔偿救助,可以进一步破解“边脱贫边返贫、边减贫边增贫”问题。让保险企业与政府携手,通过“群体参保、基金管理、社会经办、阳光操作”的扶贫模式,在困难群众未贫将贫时拉一把、托好底。

目前,该项目已实现参保协议全区覆盖,有30多名村民享受“防贫保”救助,金额达40多万元。

“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到北京,而且还是到人民大会堂领奖。”王稳喜说,自己作为一名基层扶贫人员,做的这一点点工作,组织上给的荣誉已经很多,其实能够得到认可,哪怕平时工作再苦再累都值得。

王稳喜说,回来后将严格落实“四摘四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防贫预警长效机制,落实低收入农户常态化帮扶,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振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村民过上好日子”。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毛晓华 通讯员 乔粱 丁明玥

(姜堰区委宣传部供图 编辑 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