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糊纸工艺60余年 厦门海沧这位老艺人巧手让纸“活”起来

[新闻页-台海网]
台海网2月25日讯 据海西晨报报道 对于很多人而言,手工纸制品并不陌生,但是要说起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手工“糊纸”的匠人却寥寥无几。今天,晨报记者带您了解海沧区新阳街道的“糊纸”匠人,走进“糊纸”行业。
从事糊纸工艺60余年
毛竹、稻草、彩纸、画笔……简单的工具配以精湛的手艺、十足的耐心,不出两个小时,一个花花绿绿的纸人就这样在邱锦亭的手下呼之欲出。从10岁开始跟父亲学习“糊纸”,今年71岁的邱锦亭,满打满算已经和这项手艺“认识”了60余年的时间。
图片
“糊纸”目前大多数用于喜庆祭典或者吊丧礼仪。
“糊纸”目前大多数用于喜庆祭典或者吊丧礼仪,工序繁多,做纸人、纸房子,皆是一些细活。起初,邱锦亭并不是因为感兴趣而学习这门手艺,“年轻的时候做这个是为了养家糊口。”邱锦亭说道。但日复一日,他逐渐发现了“糊纸”这门手艺的魅力。
在邱锦亭看来,“糊纸”最大的投入成本就是时间与耐心。一个用于祭祀的纸人,看似简单,工序却不少。从用毛竹搭起人体框架,就要考虑体型体态、色彩搭配、眉眼神态、肢体比例的协调性。最难的部分,要属衣服上的褶皱,要想服饰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这些褶皱就要一片片耐心地用浆糊贴好、贴顺。定心宁神,全情投入,才能把事情做好,这是邱锦亭几十年总结下来的经验。
匠人匠心追求质量
传统手艺让人着迷,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精致和匠心,在很大程度上更是勾连着群众的信仰。
在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垵村,每4年就会举行一次送王船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自打邱锦亭做这门手艺开始,送王船活动的船体“糊纸”工作他都有参与。每4年,邱锦亭就会和儿子邱艺峰还有其他几位传承人加班加点赶制王船。
邱锦亭右手小拇指少了一块指甲盖,也是因为“糊纸”。他回忆道:“以前用稻草搭骨架时,稻草需要用水先泡软,我们全手工,手也跟着泡几个小时,手指发白是常有的事,冬天风一吹,皮肤干裂就流血,我们就用胶布包一包,继续干活。”
从事“糊纸”的人虽然少,但也有小范围的竞争,而邱锦亭始终坚守匠人匠心追求质量。由于邱锦亭的手艺有口皆碑,附近的村庄也纷纷“找上门”,请他来做“糊纸”。“像东孚街道的芸美村,40年来送王船的‘糊纸’都是我们在做的。”
糊纸手艺面临失传
传统手艺的延续,不仅需要传承与创新,更需要一批又一批对此感兴趣,并愿意付出时间的年轻力量的注入。
邱锦亭告诉记者,自己已经老了,这几年的身体愈来愈差,但一有祭拜活动需要做“糊纸”时,还是忍不住到现场指导。儿子邱艺峰虽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糊纸”,但这不是他的职业,只有在大祭拜活动时他才会从公司请假回家。因此,邱锦亭十分感慨,担心手艺失传,“这门传统手艺,需要时间的沉淀啊”。
(记者 范玉华 通讯员 曾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