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就地过年,他们的节日时刻

保洁员霍素华和丈夫王秀军——

不同岗位 同样坚守

本报记者 李小贤 摄影报道

农历正月初一早晨6点多,51岁的霍素华如往常一样,赶到了市人民医院本部院区门诊楼。霍素华是一名保洁员,负责门诊楼3楼大厅的卫生保洁工作。换好工作服,霍素华就忙开了,擦拭门窗,打扫地面,消毒……她将大厅收拾得干干净净(图一)。

在霍素华忙碌的时候,她的丈夫王秀军也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王秀军是市区晨曦花园小区物业公司的一名秩序维护员。门口执勤,小区巡查(图二)……在小区居民团圆的时候,王秀军和同事守护着小区居民的平安。

王秀军夫妇老家在唐山迁西。2019年,两人来到沧州工作。虽然从事不同的工作,但两人相互支持,日子过得不错。2020年,受疫情影响,两人没能回家过年。

霍素华告诉记者,越到过年,人越想家。今年本计划回老家过年,与家人团聚,那样更有年味儿。后来,他们改变了计划。各地都倡导就地过年,他们决定不回老家了。既然选择了留在沧州,她和丈夫王秀军决定坚守岗位,过个“特别”的春节。

工作之余,两人会给家人打去视频电话,互道祝福,“云团圆”。

建筑工人蒲世林和妻子——

看守工地

本报通讯员 陈志丹 本报记者 崔春梅 摄影报道

58岁的蒲世林来自四川宜宾,是一名建筑工人。春节期间,他和妻子没有回四川老家,而是留在肃宁县尚村镇看守工地。

除夕早上7点,蒲世林起床后,和妻子一起去查看工地上的钢管、扣件等建筑材料。工地上除了门卫外,就只剩他们夫妻俩了。

担心工地上的扣件、钢管等材料丢失,蒲世林提前用塑料布把它们盖了起来。要是塑料布被人动过,他一眼就能看出来。20多分钟后,在工地上转完一圈的蒲世林夫妇回到自己住处。在屋里坐了一会儿,他又起身到工地上查看。

这是蒲世林和妻子第一次在异地过春节。蒲世林说,只要一闲下来,他就会非常想念远在四川的家人。在工地上转转,他也能放松一下心情,缓解对家人的思念。

公司给蒲世林夫妇准备了大米、蔬菜、肉等。蒲世林把公司发的肉做成了腊肉。除夕下午5点钟,蒲世林和妻子准备年夜饭的时候,儿子打来了视频电话(上图)。自从去年农历正月离开家,蒲世林已近一年没看到孙子了。看到13岁的孙子又长高了不少,他和妻子笑得合不拢嘴。

混凝土试验员李信超——

“希望在沧州买一套房子”

本报记者 李婉秋 摄影报道

农历正月初二早上7点多,市凯悦商砼有限公司的李信超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像往常一样来到工作岗位(上图)。30岁的李信超是一名混凝土试验员。今年是他第一次不回家过年。

李信超来到公司的变压室,拿出几组混凝土试压块。他启动电动压力机,娴熟地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每一块混凝土试压块都需要检测抗压强度,最大程度地破坏混凝土试压块,再将这些试压块按抗压程度划分等级。”李信超说,由于模具上喷了油,所以他要佩戴手套。手套几乎一周换一副。

李信超是邢台南宫市紫冢镇人。他来沧州工作已经6年多了。由于疫情原因,今年他选择就地过年。

半天下来,32组混凝土试压块全部试压完毕,并记录好了数据,而此时李信超的手心里已全是汗。完成工作的李信超终于松了一口气。“我的工作不能有一丝疏忽,一定要保障这些混凝土试压块的质量。”李信超说,今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沧州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沧州西站客运员褚泽恩——

盲人的“眼睛”

本报记者 马晓彤 摄影报道

农历正月初二上午8点40分,刚刚开完早会的褚泽恩来到列车等候区,准备迎接乘客。

褚泽恩是石家庄市晋州人。作为沧州西站的客运员,他平时负责引导乘客上下车,为乘客提供帮助。今年过年,他没有回家,而是在沧州就地过年。

“过年好,你们辛苦了!”一位刚下车的乘客对褚泽恩说。听到乘客的话,褚泽恩心里暖暖的,连忙回道:“过年好,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您的行李都拿好了吗?别落下东西,有需要可以找我们。”

“乘客就像约好了似的,很多人都会和我们说‘过年好’,这让我很感动。虽然今年是我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但我没有感到孤单。”褚泽恩说。

列车进站前,褚泽恩接到通知,列车上有一位盲人乘客。待到这位乘客下车时,褚泽恩早已等待在车厢出口。他将这名乘客的背包背在身上,又扶着乘客慢慢地向出站口走去(上图)。

“这是我第一年没有在父母身边过年。”褚泽恩说,他嘱咐父母多注意身体。

“你好好上班,家里一切都好!”父母在视频中笑着说。褚泽恩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