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军大校到乡村教师,她的大凉山支教路

从空军大校到大凉山的乡村教师,因为这一身份,谢彬蓉获得了颇多关注。

2013年,已是空军某试验基地一名高级工程师的谢彬蓉,从部队自主择业,安置在重庆渝北区。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彬蓉看到凉山州美姑县需要教师,便决定报名前往支教。

谢彬蓉

此后,每逢开学时,谢彬蓉便离开重庆,到海拔3000多米的大山里,和孩子们一待就是几个月。

年轻时参军报效国家,在服役20年后,又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教给学生,通过教育改变大山孩子的人生。为了这个简单的初衷,谢彬蓉坚持到了现在。

结束20年军旅生涯后选择支教

身着沙漠迷彩服,一头齐耳的短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谢彬蓉总是干净利落的模样。

因长期生活在大凉山彝族村寨,她的肤色已经具有“高海拔”特色。

谢彬蓉获全国“最美退役军人”

往前数,她的人生大半都在军营中走过。

1993年,从四川师范大学毕业的谢彬蓉选择从军,随后特招入伍,成为空军试验训练基地一名工程师,在内蒙古额济纳一待就是20年。

2013年,谢彬蓉在部队已经技术7级,大校军衔,自主择业安置在重庆渝北区。2014年初,谢彬蓉从团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委管理的网站看到“苦荞花开支教团”的社会公益组织信息:该地区急缺人力资源,长期需要能吃苦、有爱心、负责任的社会公益人士,前往艰苦地区接力支教行动。

谢彬蓉

这一信息激起了谢彬蓉因参军没能如愿从教的梦想,于是,她说服了家人,前往海拔3000多米的凉山地区义务支教。

春节一过,她剪去偷偷在部队留了几年的齐腰长发,背起行囊,踏上了支教之路。

带大山里的孩子看世界

在媒体报道中,谢彬蓉曾提起前往支教路途的艰辛:从重庆坐八个多小时的大巴,晚上七点多到四川大凉山的雷波县城。在当地住一晚之后,第二天再坐上大巴,颠簸四个小时,才能到达中转站——美姑县。

车沿金沙江岸蜿蜒前行,窗外便是悬崖,不敢侧目。不时还会遇见坑洼路段,颠簸不已,从山顶滚下的落石横亘路面,偶尔有滚落的小石子砸得车窗噼啪响。

谢彬蓉在备课

跑了几趟下来后,谢彬蓉已经习惯这样的颠簸,甚至“上车还能睡着”。

谢彬蓉支教的是美姑县的瓦古乡扎甘洛村小学。扎甘洛是一个只有十几户的小山村,村里的房子都是用土砖砌的,总人口不到18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孩子。

村里的孩子入学率不高,而且入学很晚。学校只有一个六年级,大的18岁,小的11岁,她一人负责学校的所有工作和课程。

因为海拔高,米饭煮不熟,她常常吃着夹生的米饭;出去一趟不容易,山地里又很难种蔬菜,她经常只能吃发芽的土豆;村里信号不好,她经常要爬到山顶,才能把电话打出去;房间里洗澡不方便,经常得好几十天下一次山,痛痛快快洗个澡……

山里的孩子基础薄弱,很多东西都需要一点点教。谢彬蓉就从孩子们最熟悉的玉米、土豆、核桃、辣椒入手,教孩子们学会加减法,动手分一分。她自编了朗朗上口的三字经歌谣,教孩子们认识拼音和汉字。让她惊喜的是,孩子们学得很快。

谢彬蓉边教孩子们书本知识,边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她从洗手教起,教孩子们刷牙、洗脸、洗衣服等。一有机会就带孩子们走出大山,看外面的世界。

谢彬蓉给孩子们上课

大山里的孩子们,也给了谢彬蓉很多感动:天冷没有菜吃,孩子从地里给她挖来一把鱼腥草,去别人家挖过的菜地里给她挖来一个被漏掉的萝卜;水管被冻住了,冰天雪地里走路都困难,孩子们走出去老远,到河边给她砸冰提水……

扎根大凉山的“铿锵玫瑰”

在大凉山,有不少支教组织,谢彬蓉属于一个叫“苦荞花开”的支教团,是团美姑县委管理的众多支教组织之一。在支教的老师中,谢彬蓉年龄最大,其中有些大学生和她女儿的年龄相仿。起初她并没有告诉大家自己的从军经历,后来大家从聊天中得知之后,“大校姐”的称呼被越来越多人了解。

离开部队时,谢彬蓉的选择有很多。一位在四川某高校担任副院长的老战友邀请她任教,还给解决一套房子,觉得支教更有意义的谢彬蓉没有接受这一邀请。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谢彬蓉很早就给家人做起了“思想工作”。她常常搜集一些关于支教的信息跟家人分享,告诉他们自己想去支教,所以做出决定的时候家人并没有强烈反对,反而都很支持,女儿甚至还鼓励她去支教。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谢彬蓉谈起,她的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退伍后回乡当了小学教师,由于受到父亲的影响,所以自己从了军,也像父亲一样当了教师。

从空军大校到支教老师,这一身份让谢彬蓉获得了很多关注。2018年,谢彬蓉被评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也被很多人称为“扎根在大凉山的铿锵玫瑰”。

谢彬蓉也不止一次提起,自己到大凉山,在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同时,也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记者】曹嫒嫒

部分综合自央广军事

【作者】 曹嫒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