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丨内江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一年多,实施情况如何?

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2019年年底,内江市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先后在经开区和内江高新区以及全市12所公共机构、18个条件成熟的村(社区)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现如今,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得如何,是否有成效,一起去看看记者的调查。

近日,记者就垃圾分类相关问题,走访了内江城区部分小区,并采访了部分居民,调查发现,大部分居民都知道垃圾要分类,但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分类,具体如何分类,居民们有着不同的做法。

市民:“知道垃圾分类,有分回收和不能回收的,可回收的是纸、瓶子等, 不回收的有吃的那些瓜果皮。丢外面的垃圾桶会分类,自己家里面没有分。”

市民:“垃圾分类有生活垃圾,塑料类型分到一起,纸壳分到一类,吃的那种垃圾要分一类。”

市民:“我家的垃圾分了类的,厕所的、客厅的、卫生间的都分了类的,家里还是分的很细,更卫生,别人处理更好。”

垃圾具体如何分类?经开区壕子口街道的南园小区作为内江市率先试点小区,记者在小区内的垃圾分类站看到,这里随处可见垃圾分类的文明宣传标语,四个标注了详细的分类指示的垃圾桶一字排开,前来倒垃圾的居民都自觉地将垃圾按照指引投进对应的垃圾桶里。

居民帅学丽:“我们现在扔垃圾在家里面就已经把它分了,比如说有害的,电池那些会专门拿一个垃圾口袋把它装着,我们的厨房垃圾用一个口袋,另外出去买了东西回来的纸壳就会捆好,下来的时候就分别把垃圾甩到相应的垃圾桶里,这个就是现在垃圾分类的情况。”

自南园小区作为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后,原来设置的混装垃圾桶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规范的垃圾分类桶,专业的垃圾分类宣传员向业主进行宣传引导,并引进了垃圾清运公司专门对垃圾进行回收处理。随之而来的是业主垃圾投放习惯的改变、小区整体环境面貌的改善和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的提升。

居民廖礼和:“对于居民来说是比以前好多了。因为原来垃圾没有分类。所有垃圾都扔在一堆,臭味很重。分类以后,管理人员整得很好。对我们居民来说在健康方面是一种最大的保障。”

除此之外,经开区汉渝小区的居民更是积极践行垃圾分类工作,该小区设立了两台智能垃圾分类投放柜,居民只需通过手机注册小程序后,即可通过“扫二维码”“输入手机号”等方式打开相应的投放口正确投放垃圾。居民正确进行分类投放后,系统自动称重,后台小程序为居民积分,积分自动折算成环保奖励金,可以换购生活用品,居民也因此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

经开区通过坚持“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总体思路,“四步走”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加大投入力度,规范分类标准,强化宣传教育,完善运行机制,努力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牵头、试点带动、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处理运行格局。截至目前,经开区居民每日前往智能设备投放垃圾次数达到200余次,正确投放率50%以上。

经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阳军:“现在我们垃圾分类的投放率得到一定提升,目前,由前期30%多提升到50%了。下一步打算在全区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然后在城区范围实行四分类,在农村实行两分类。”

截至目前,内江市30个试点单位已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主体全覆盖,厨余垃圾收集处置率达80%,其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形成,试点工作成效初显。

内江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王仲明:“下一步,全市要全面推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到2021年底,隆昌市、经开区和高新区要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至少有一个街道和两个镇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对生活垃圾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实现垃圾清运成本和垃圾中转处理量双减目标。”

来源丨内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