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温暖丨心中有家国 他乡亦故乡

对中国人来说,过年回家团圆是习俗,是期盼,无论时间多紧张,路途多遥远。但今年情况特殊,许多在外务工者从大局出发,响应号召,选择了就地过年。大年三十,记者走进这些人身边,去体味他们对社会的付出,去感受社会给予他们的关怀,传递温暖,感受留辽过年、暖在身边的幸福感。

心中有家国 他乡亦故乡

“老爸老妈过年好哇!我俩在沈阳都挺好的,甭担心惦记!你们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啊!”

2月11日,农历大年三十。从锦州来沈阳做小生意的李明、王莉梅夫妇通过手机与身在老家的父母视频连线,向二老拜年。

这是夫妻俩第一次没在老人和孩子身边过年。“你们看我这件红衣服,喜庆不?”王莉梅笑着问二老,“等疫情结束了,我俩的小生意有点起色,再回家团圆吧。”

3年前,李明、王莉梅离开老家来到沈阳,凭着出色的早餐制作手艺,打拼幸福生活。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夫妻俩放下手中的生意,骑着“倒骑驴”为一线疫情防控人员免费送油条、豆浆、包子,一送就是两个半月,自己搭了2万多元。人们被两人的善行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们“油条夫妻”。2021年元旦前后,疫情再度袭沈,夫妻俩又出现在志愿者队伍中,在核酸采集点协助测量体温、维持秩序,帮助运送物资、分发盒饭,协助检测人员做好为高龄老人上门服务工作。

“其实我们也没干啥,就是想为‘第二故乡’沈阳做点事、出点力,而沈阳人给了我们太多荣誉和温暖。”提起这些,朴实憨厚的李明说。

夫妻俩居住的40多平方米的出租房里,大红色的荣誉证书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证书外面套着的塑料袋被拂拭得平平整整。“我们被评为沈阳市道德模范,获得了沈阳市‘盛京义勇’平安志愿者突出贡献奖。”王莉梅对记者说,“爱心人士送来了做早餐的面粉和油,还有一家口腔医院免费给我爱人治牙……社会的认可是最珍贵、最无价的收获。”

腊月廿九,夫妻俩添置了两双红袜子、4条喜庆的大红色“元宝鱼”,迎接新春的到来。他们计划:过年休息个三四天,就继续做元宵到早市去卖;再辛苦个两三年,开一家自己的早餐店。

“这是我俩共同的梦想,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无论面对什么困难,王莉梅的脸上总是漾着微笑。她告诉记者:“店的名字都起好了,就叫‘油条夫妻’!”

圆梦新房度除夕

2月11日,大年三十,家住丹东市振安区五龙背镇毛绢新区8号楼的李全刚、姜平夫妇在新房欢度第一个除夕。今年元旦,夫妇俩告别居住了60年的破烂平房,搬进73平方米的棚改户回迁安置房。作为丹东市重点民生项目,五龙背毛绢厂棚户区改造项目使696户棚户区居民告别“蜗居”,圆梦新房。

李全刚的儿子李瑞鹏带着7个月大的女儿回家过节,李全刚挂起红灯笼。

李全刚、姜平夫妇准备年夜饭。

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脱贫了,得包肉疙瘩馅饺子!”

“孩儿他奶,快,咱家来客了!”2月11日,葫芦岛市建昌县素珠营子乡蟒挡坝村,看到“第一书记”张振贺和村党支部书记葛凤岐一行人进了自家小院儿,73岁的葛春学一边往出迎,一边朝屋里喊话。来人笑着回应:“不用接,又不是客人。”

确实不算客人。张振贺和葛凤岐与葛春学一家是老熟人。大年三十,他们带着粮油、饮料,专程和这家人一起过年。

把人让进屋,葛春学有些嗔怪地说:“来就来,拿东西干啥,年货备得足足的。”怕几位不放心,他还特地打开仓房门,让大伙儿看看储备的鱼和肉。

“今天来,一则给你们拜年,二则疫情防控,我们值班,来蹭个饭行不?”张振贺的话,让葛春学老伴的脸上乐开了花,忍不住夸道:“还是小张书记会唠嗑。”

“你们来,就是福到了。”老人喊来在里屋包饺子的孙女、孙子见过大伙,高兴地说,“今年跟往年不一样,脱贫了,得庆祝,包肉疙瘩馅饺子!”

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葛春学唠起过去一年的好收成,“张书记,咱种的是你送的玉米种,秧儿壮,穗还大,真不赖……”他的老伴接过话茬儿,“政府给低保,村里发工资,孩子有教育补贴,收成也不错,俺们挺知足。”

“没想到咱家还能过上好日子。”葛春学感慨地说。十年前,葛春学的儿子遭车祸离世,撇下一双年幼的儿女。老两口曾一度觉得生活失去了希望。葛家的状况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注,为全家申办了低保。精准脱贫号角吹响,“第一书记”张振贺不仅时常前来探望,还为两个孩子找到长期助学对子。葛春学年纪大,但身体尚可。经村“两委”研究,他负责保洁工作,拿公益性岗位工资。

经各方发力,几年来,葛家的生活压力在减轻、收入在增加。现在,葛春学的孙女读大一、孙子上小学,成绩都很优异。

饭菜端上桌,众人一起迎春接福。觉得日子有过头、幸福有盼头,重燃生活希望的葛春学同张振贺商量,来年想试试养猪或养牛。张振贺表示全力支持。他动情地说:“有困难不可怕,党和政府一直惦记大家。只要努力奋斗,一定有更好的日子等着咱们!”

“云端”团聚 祝福飘进大山深处

“小腊月,再给爷爷奶奶唱个歌吧。”

“爷爷奶奶,您俩吃点菜我再唱,要不你们光喝酒,会醉的。”

“老头子,听见没,孙女让你多吃菜,别高兴得一个劲地喝。”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我祝大家新年好!”

……

2月11日,大年三十,本溪市南部的大山深处,皑皑白雪在火红的灯笼、对联映衬下,如童话般静美。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口镇正沟村三组村民栾香军家中,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前,没有了往年的推杯换盏,但歌声、笑声、祝福声不绝于耳。栾香军和老伴正一手举着酒杯,一手拿着手机,与远在山东烟台的大儿子一家、湖南长沙的二儿子一家视频团聚。

“春节前,我家杀了年猪,还准备好了孩子们爱吃的笨鸡、蘑菇、山野菜。可两个儿子打电话来说,响应号召就地过年,今年不回来了。”栾香军的老伴刘广艳一边说着,一边擦拭眼角的泪水。

“老伴儿,咱儿子这不是响应号召嘛,哭啥哭,儿子、儿媳和孙女你不是在视频里都看到了吗?”栾香军点上一支烟,烟雾中,他的眼角也红了。

这些年,栾香军一家成了全村人的骄傲。大儿子栾忠义外出打工,凭着吃苦耐劳和勤奋好学,掌握了一手氩弧焊的好手艺,在烟台市扎下了根,买了楼房,孙女上了当地的艺术幼儿园;二儿子栾忠慧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在长沙市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去年还娶了一位漂亮的当地姑娘。

“爸爸妈妈,我们两个儿媳妇,不不,是两个女儿给你们拜年,我们敬爸妈一杯酒,祝你们二老新春大吉大利、身体健健康康!”“我们更想爸爸妈妈,节前给你们邮递的年货都收到了吧,你们可不要不舍得吃啊,等疫情结束了,我们一定一定回去看望你们。”两个儿媳在“云端”为二老送上祝福。一杯酒下肚,栾香军和老伴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栾大哥,这儿子们没回来,家里怎么还这么热闹呢,隔着院墙都能听到你家的笑声。”前来看望栾香军老两口的正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月峰,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地喊道。栾香军赶忙起身招呼客人,“他宋叔,快进来,我们正和儿女们视频过年呢,正好,刚才两个小子还张罗着让我代替他俩去给乡亲们拜年。”

“宋叔过年好,大侄子给您和全村的父老乡亲拜年,祝大家新春快乐、合家幸福;祝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栾忠义对着屏幕大声说。

记者手记

有爱温暖 无处不家

2021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响应疫情防控相关号召,很多人,放弃合家团圆,选择减少出行、留辽过年;很多人,因为这一次离家在外的就地过年,更真切、更深层地体会到了“家”的含义。

“家”,是事无巨细的挂念。留沈过年的社区书记陈励鹂,早早就把网上置办的年货寄到父母手里。90后姑娘张婧祎计划在这个春节假期,用镜头带着远在天津的父母“云”游沈城。很多父母则大包小裹地给孩子寄来吃的用的、家乡特产,甚至手书手绘附上“妈妈版”爱心菜单。除夕夜里,视频指导做饭菜、“云”上举杯话团圆,成了很多异地过年家庭的温暖风景……爱,不会因距离而改变。就地过年,反而让这朴实的情愫更有味道。

家,是来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左邻右舍的“操心”。送年货,发红包,景区、公园免门票,商家发出优惠邀请,同小区的阿姨送来亲手包的饺子,坚守岗位的快递、外卖小哥收到“爱心温暖包”……大家齐出力,驱散就地过年人员的乡愁,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幸福感。人在外,爱相随;人未归,爱已至。

有爱温暖,无处不家。只要心中有牵挂,就是幸福团圆年!

来源:辽宁日报《北国》新闻客户端

记者:金晓玲 李万东 葛传东 特约记者:宋永昆

编辑:刘爽 责编:方亮